大道之行:東盟缺乏戰略分量

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面對外憂內患的挑戰。李顯龍要繼續打父親這張牌着實不易,要處理的問題,觸及外交、經貿、民生以至管治等各方面。一個開放型的小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復甦環境變幻不羈的情況下,風險極高。

新加坡的政治舞台在東南亞,李光耀的影響力在區內之強大,毋庸置疑。世紀國葬過程中,中、日、韓、印、澳以至東盟各國首腦雲集,凸顯新加坡在區內的影響力,英美兩國與星的關係則主要在歷史淵源及戰略層面的合作。

作為東盟的領袖,一旦強人不再,現政府在區內的地位會否下降,實在不無疑問。李光耀曾斷言東盟必須有力整合,才能維持東亞經濟和政治不斷向前演進,否則會被邊緣化;位於中國和印度兩大巨人之間,東盟實際上缺乏戰略分量。

換言之,中印兩國的崛起,令東盟承受巨大壓力,各國必須團結,並且結合市場的實力,才能突圍而出,否則會被中印分化瓦解,成為其附庸,失去主導權。即使美國強力介入,作用亦有限,畢竟從地緣政治及全球化的層次看,東亞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發憤圖強的同時,團結合作,增加與中印議價的籌碼。

一個繁榮進步的東盟,有利於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及外交影響力。問題是東盟各國,潛存的困擾甚多,尤其是馬來西亞及印尼,近年受制於國內的種族與宗教衝突,加上經濟增長的後勁不繼,對新加坡在區內的經貿拓展,也帶來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