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台灣身份

台灣財政部向亞投行籌備秘書處,以及經由陸委會向國台辦,提交了申請加入亞投行的意向書。文中表示「台灣身為亞太多邊發展組織的長期成員,具備相關技術與能力,足以承擔基礎建設計劃」。其中在敏感的參加名義上,採取了一些彈性做法,包括以空白公文紙撰寫相關文書,沒有使用印有「財政部」水印的部會公文用紙。而意向書的下款,張盛和使用了「部長」 (Minister) 官銜的署名,並未提及財政部、中華民國或中華台北等名稱。兩岸過去經常為了台灣能否加入國際組織、如何參與國際活動、以何種身份參加而鬧得不可開交。

從「中華台北」、「中國台北」到「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由標點符號、文字排列、入會先後次序等,都是爭論焦點。這當中涉及到兩岸關係和台灣在國際公法地位的複雜理論及原則。

產生這樣的爭論,歸根結柢,北京過去是單純的加入國際組織,接受他國,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制訂的遊戲規則。而今,北京則是正在建構自己所倡導的組織和遊戲規則,嘗試利用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實力發展新秩序。

在這個前提下,對於如何處理台灣的身份,應該能夠有更大的空間,也可以更靈活地對待。而這次的安排,也很可能會成為未來台灣加入同類國際組織,甚至是兩岸協作的示範模式。只要符合兩岸過去就雙方關係所達成的共識,都是可以想像的。這將有利於突破體制建立民族團結,展示大國風範,又不存在所謂台灣被矮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