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居安思危立國之本

李光耀的戰略思維立足於居安思危這個根本之上,要求人民行動黨及新加坡政府的管理層需有憂患意識。在生存與發展不斷向前的路上,小國在強鄰環伺下,這種思維不可或缺。

新加坡立國初資源匱乏,供水與食糧要靠馬來西亞及印尼,除要付出沉重代價,還要有很強的居安思危意識。族裔間的關係時有緊張,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少數族裔同處一室,稍有衝突局勢隨時失控,所以管制手段嚴苛,語言上奉英語為第一及打壓傳媒等,被視為必要的手段。

有人問可向新加坡學習甚麼?答案顯然是其居安思危與憂患意識,這也是年輕一代最缺乏的意識。新加坡人民只能奮發圖強,提升教育質素,增強競爭力,不能有絲毫行差踏錯。因為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複雜及經濟競爭激烈,稍有差池,新加坡隨時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反觀香港,回歸前後,內地對港的支援,食水與各種蔬菜及副食品的供應源源不絕,加上改革開放之後,中港間的經濟與民生關係更趨密切,香港人大多認為有國家這個後盾,就算「出了事」也不用怕,久而久之,港人的憂患意識漸漸消失,尤其在年輕一輩中,成長過程多有「幸福是一條直路」的感覺。

城市的興盛,或金融中心的繁榮非必然。全球化競爭趨向白熱化,香港不能故步自封,年輕人對中港關係的變化,確實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