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於二○一二年提出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把其獨立成科,但由於受到社會激烈反對,被迫撤回方案。事隔兩年多,因為去年發生的佔領事件,社會各界又重新關注青少年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他們對國家歷史和文化認知等方面。
從反國教至被稱為「雨傘運動」的違法佔領行動,再到最近連串的反水貨客示威,我們可見到不單示威者的年齡愈來愈年輕,更出現小學生也參與這類激進示威。他們當中也許有的是在表達與行動名稱相關的訴求,但亦有不少人根本就是在表達對國家或現今政權的不滿,這可如何理解呢?
首先,先說一下本人對通識教育的看法,我是支持通識教育科的,因為通識教育的原意就是為了讓學生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看事情,再訓練其獨立思考力和判斷力,從而提高其決策能力。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我認為香港的青年人應該吸取通識教育知識,除了本地時事,應該同時了解國際時事、各地歷史風俗習慣和事物以至科技發展等範疇。同時,通識教育不應與搞政治看齊,認識香港時事並不等於非要參加激進示威不可。
再者,根據有關美國通識教育的資料顯示,該國課程主要包括到外國文化、歷史、文藝及倫理等內容。歐洲國家如法國則以經濟、法律、社會及歷史作為有關學科的基礎。至於亞洲其他地區如台灣,在大學的通識教育科亦包括歷史與比較文化、社會科學及應用科學等。由此可見,通識課的內容應該是包羅萬有,但總括而言,歷史和社會文化是通識科不可或缺的。
香港回歸祖國近十八年,兩地關係愈來愈緊密,民眾和商業交往愈來愈頻繁。多名中央政府領導及官員,包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等,都多次重申香港及港人有國家這個「靠山」,應該背靠祖國,積極把握優勢和機遇,努力工作,向前發展;張德江委員長更形容香港依靠國家是「大樹好乘涼」。
事實上,隨着國家發展,香港需要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同時內地亦需要富國際視野的人才,在這方面,港人有着很大的優勢,若兩地合作,更可互補不足,增強競爭力。不過,就如張德江委員長所說,現在很多國家都想搭中國的順風車,究竟香港又能否及願意搭上這班順風車呢?我認為香港的年輕人應該要裝備好自己,不單只努力增進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對世界歷史和文化的修養,特別是認識我國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瑰寶,才能在搭順風車的同時,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
國家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二○一四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逾四十一萬人,較兩年前增加百分之三點六。雖然近日有研究指美國學生對留學中國的興趣有減少迹象,但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的人數仍是數以萬計。國家改革開放,人民有更多與國際接觸的機會,不少外國學生亦看中這點,到中國留學學習中國語文。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試問當本身已擁有豐富國情知識的中國學生出外培養國際觀,外國學生到中國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文化時,香港學生反而拒絕了解祖國和認識國家的歷史及國情,那豈不是等於貿然把已經緊握在手的發展機會放走?
套用一下國家前領導人鄧小平先生著名的「貓論」,不論是名叫國民教育,又或稱為國情教育,我們都有需要深入認識祖國。港人若想要把握時機,在國家發展中抓緊機遇,甚至想要改變中國,就必須先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多加認識,自我裝備好,才能為國家和個人的未來發展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