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身後成為「大體老師」獻身醫學研究,可讓生命終章別具意義。香港大學醫學院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市民樂意捐贈遺體。港大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表示,港大每年平均接獲廿八具遺體,每位大體老師可「培訓」十名醫科生,日後可服務成千上萬病人。
港大醫學及衞生教學研究所去年八月以電話訪問六百三十八名成年香港居民,結果發現五成一受訪者對遺體有所認識,並願意考慮捐贈遺體,當中八成人認為遺體捐贈可幫助他人,六成人覺得離世後仍可貢獻社會。年輕、單身、沒兒女或願捐贈器官的人,更願捐贈遺體;至於不願捐遺體的受訪者,近半數人擔心遺體處理方法、遺體不獲尊重或遭家人反對等。
陳立基表示,遺體捐贈數目已由卅多年前每年僅一至兩具,增至一三年有五十多具遺體,連同去年有廿八具,情況漸理想,但強調大體老師永不嫌多,冀更多有心人願捐遺體,有助微創手術等技術發展。解剖學系主任曹世華則憂慮,隨醫科生數目增加,對大體老師及實驗室空間的需求更大,正透過醫學院重建以解決問題,料需擴充三分之一空間才屬理想。
為培養學生對遺體的尊重及責任心,港大定期舉辦以生死為題的茶會「思別雅座」,又要求學生解剖後撰寫反思文章,稍後將結集學生及教授文章出書。港大醫學院二年級生劉珮行的母親於一三年因乳癌去世,捐出遺體作研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