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出之後的一日,便是財政預算案公布之時,由於財政預算案的宣讀時間和施政報告的公布相距不遠,財政預算案在定義上就注定缺乏新意,坊間對財政預算案的關注便少很多。觀乎現時大眾所留意的,莫不是有關派糖的多寡,例如公屋是否有免租安排、差餉會否寬免、是否有退稅安排……總之現時的財政預算案就好比上市公司的業績公布,一眾市民就好比股東,所着緊的是企業派息(派糖)多少,至於較長久的發展考慮,卻沒有多大關注。
香港財政預算案是以現金帳形式制訂,即是從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多少,去決定一個年度的財政是盈餘或是虧損,這和一般企業所應用的處理方法不同。而正由於這個現金制訂方法的特質,所謂盈餘其實是指現金流入多於現金流出,假如在一個財政年度裏政府因種種理由而少花錢,即使在收入狀況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財政上仍會錄得可觀的盈餘。以今個財政年度為例,原本的工務開支是七百八十多億元,但由於眾多工務工程遇上種種爭議,加上立法會財委會上的熱烈討論,今年多數工務工程都未能得到撥款審批,結果有超過六百億元的工務開支沒法通過。
在定義上,這些沒有花的現金會變成政府的盈餘,所以我們在看到政府有龐大的盈餘時,也要問一下這些盈餘的來由,若是由於收入增加的緣故,也不要馬上歡喜,因為收入增加也可以是不理想。例如收入增加是因物業市場火紅,政府徵收的物業印花稅大增,這和平穩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宗旨相違,收入的上升也不見得是好事,更不要說盈餘是因為不花該花的錢而引致。
筆者說出這些看法,其實是想點出香港公共財政的局限,即欠缺長遠財政承擔。現時市民大眾的焦點放在派糖上,反映的是對政府長遠財政的不關心,與其將盈餘放在政府庫房裏,不如直接以種種形式分發給市民。
在派糖氛圍的情況下,人們對財政預算案的內容不感興趣,也對未來財政開支的承擔不感重視,唯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盈餘有多大,派糖有多少,市民和傳媒也會計算政府這家「企業」的派送比率是多少。至於甚麼長遠規劃,甚麼人口老化的挑戰,甚麼結構性財赤的風險,這些都不是可以引起社會討論的課題。
要改變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看法,就要根本改變財政預算案的角色,又或者應該這樣說,要更改大眾對財政預算案的期望。財政預算案的本質是以財政資源去配合施政,所以財政預算案本身就要擺脫派糖的形象。這樣一來便要對財政預算案的定位作根本性的更改,可是這卻是問題所在。現時政府的弱勢是眾人皆見的事實,尤其是在佔領行動結束之後,社會上對政府的支持不足,政府在政治現實下也不得不對市民施以懷柔政策。於是對社會各項訴求多加答應已是幾可肯定,施政報告已見了這方面的端倪,現在財政預算案便是埋單派糖的時候。
上文裏,筆者提到財政預算案是配合施政報告,假如施政報告是以派糖式的思維來制訂,財政預算案也會是以派糖作終結。換言之,要將財政預算案的功能和角色回歸正軌,施政報告中的長遠規劃要做到到位,尤其是如何規劃未來兩座大山,即人口老化和土地不足,更要有明確的路向,好使財政預算案可以有所準備,不然的話,受制於現金帳形式的財政預算案,只會給人見到年年盈餘而欠缺長遠規劃,因而要派糖來回應民情,派糖不是不好,可是派糖也要有進退,畢竟公共財政不是企業派息,政府也不是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