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上樓」真的最重要?

全球很多地區的樓價都上升,買樓成為很多人的夢想,甚至乎有「上頭炷香」的市民,也希望「樓市降溫」,好像遲了就永遠買不到樓,就知道問題的嚴重。不過,政府一方面要打擊樓市炒賣活動及錯誤的訊息之餘,一方面要帶領香港人想一想,「上樓」真的是最重要?

以一個正常月入的中產家庭為例,兩口子儲滿首期,已超過三十歲。以現時樓價一般人需借款至少三百萬元以上,故大都會分期二十五至三十年。換言之,供斷之日,就是退休之時,人生本應最精彩的歲月,卻要背負着三十年的債務,這種壓力,是香港獨有的。

當然,在自由經濟的社會之下,樓宇又確實是不少人致富之工具,其價格只是正常地反映了供求失衡以及外圍經濟等因素。如果針對私人樓宇,對於擁有資產及既得利益者而言,必有反彈。因此,政府要在中間取得平衡!不過,我想說的平衡,不是樓價的平衡,不是要求政府將樓價調整到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水平。我所指的平衡,是心態的平衡!

當香港人的夢想變成要買樓,正正反映了香港人的價值觀出現改變。在一些房屋問題不嚴重的地方,年輕人的夢想可能是希望有自己的事業、希望有自己的公司、品牌、自己創作的唱片、電影……而絕不會是希望「上樓」。如果作為一個對下一代有承擔的政府,就要讓年輕人有信心,讓年輕人明白,除了「買樓」這個目標之外,他們是應該有其他更宏大的理想。

可惜,原本有年輕人在工廈內創作藝術、有人在工廈內追尋音樂夢、有人在街頭演出……各有其做夢的地方。但這些夢想非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打壓!到底,誰將年輕人的夢想趨向單一化?誰將「上樓」這夢想變成我們的唯一呢?此情此景,神明也搖頭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