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署發出《用詞正確》的內部通告,要求政府部門將「中港關係」的字眼改成「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一如所料又掀爭論。坦白說,這場爭論有點無謂,若改幾個字或者用文字可以達到某些政治效果,香港去年就不會發生一場擾攘多時的風波,今天亦不會延續劍拔弩張的對立局面!
有人批評行政署的通告,認為是「控制思想」、控制意識形態之動作,實在太誇張了!如果這樣改字眼也算是控制思想、控制意識形態,那批評更改字眼的舉動,何嘗不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套用老掉牙的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政治本身就是眾人之事,除非閣下不是人,否則,為何要介懷一樣自己本身也參與其中的事呢!
對於行政署的決定,我並沒有看法。為甚麼?因為這壓根兒只是一個「做了等如無做」的舉動。對於有人認為,改變了字眼,就會增加親切感、認同感,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以為改變了這些字眼,或者諸如此類的門面工夫,就可以改變很多深層次的矛盾,這想法未免太過簡單。
其實,有很多能幫助香港人自然地認清身份的東西,政府都沒有好好把握。幾日前在本欄已提過的中史科是其中一例。另外,又如我早前去信國務院,要求協助保育的土瓜灣南宋古井,亦是證明國家跟香港一脈相承的歷史文物證據,但政府居然差點讓港鐵毀掉。政府如果能做好這些實質而有效的工作,效用比改寫千個字眼為佳。
直到今天,我仍經常聽到有愛國愛港陣營的人,用「國內」這個政治不正確的字眼。難道,在他們心目中,還有國內與國外之分?難道,我們要質疑他們不夠愛國嗎?形式化的手段,在內地也愈來愈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