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大學生會曾於二○○六年舉行退聯公投,最後贊成票數同樣多於反對,但因投票率不足一成的法定門檻而無效。今次公投最令人意外,是有多達六千名學生投票,投票率高近四成,反映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在佔領行動中進退失據,應升級時無升級,應撤退時又不撤,同時引起勇武派及溫和派學生不滿。甚至有傳有人策動大批本來不關心政治或學運的「紅底」內地生踴躍投票,「順水推舟」瓦解學聯,因而「谷高」今次公投的投票率。
由八間大專院校學生會代表組成的學聯,在去年九月下旬發起大專界罷課反對人大「八三一」決定,其後更與學民思潮合作發動「重奪(公民)廣場」行動,成功主導本由佔中三子及泛民發起的佔領行動,並一度成為就政改問題與港府談判的唯一代表,甚至揚言要與中央領導人直接談判。
然而,隨着港府對佔領行動採取「拖字訣」,反佔中民意開始抬頭,學聯開始表現得進退失據,包括與政改三人組首次對話後,未有「見好就收」及時主動退場,到佔領行動尾段發起圍堵政府總部等升級行動,又被指太遲和未有站在最前線。雖然學聯在佔領期間提出的「港人未來、命運自主」口號,被建制派質疑等同「港獨」,但更激進的勇武派及本土派學生,卻嫌學聯「未夠激」及「講多過做」,繼而引發今次退聯公投。
學聯在一九五八年由港大學生會等四間大專院校牽頭創立,初期一直由港大主導,且與港英殖民政府關係密切。到了七十年代,受到內地文革、香港六七暴動及保釣運動影響,港大學生會及學聯一度變成由親共的國粹派領導,並在八十年代初期大力支持香港回歸。直至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港大學生會及學聯開始與中共愈走愈遠,並有份創立支聯會。佔領行動後,八大院校紛紛出現退聯、回歸本土及不再參與六四燭光晚會的聲音,成為香港學運發展的另一重要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