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國家發改委開出了中國反壟斷歷史上金額最高的罰單,美國高通公司因壟斷行為被罰款六十多億元人民幣,並被責令整改。
這一罰單不僅改寫了中國反壟斷的歷史,更率先改變了該公司二十多年來,在全球的專利收費模式。高通公司是擁有全球最大的專利許可收費公司,其專利之多,使幾乎所有手機生產廠商都離不開這家公司的基本專利和授權。
現在,有些財力雄厚的公司,專門搜尋各種前期研發成果,並買下專利和知識產權,然後以授權使用這些權利來謀取利潤。在自由市場的原則下,這等行為當然是容許的。可是,隨着我們逐漸步向以知識驅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今天,這種盈利模式實際上可能會窒礙創新發展,甚至是國家安全。對於一些新起步的企業來說,過早出售了自身的知識產權,則會傷害到企業的成長。
針對這類知識產權反壟斷的調查執法,一直是各國的難題,調查進展都比較緩慢。此前高通公司也由於涉嫌壟斷行為,被歐盟、日本和南韓等國家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發起過調查,可是對其罰款者寥寥可數。
自去年中,國家發改委更加高調地加強了對多家跨國企業涉嫌壟斷的調查。如何在市場經濟的原則下,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有效實際運用取得適當平衡,使之不會成為社會和技術進步的絆腳石,將是政府和反壟斷部門的責任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