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探索扶貧新方式

內地近年對欠發達地區的扶貧政策,逐漸借助高發展程度地區的力量和優勢,出現了很多「對口幫扶」的模式。例如○八年四川大地震後,就安排包括經濟比較富庶的佛山市,協助嚴重受災的汶川縣水磨鎮進行重建,而都江堰地區由上海、什邡地區由北京負責等。這種對接形式多樣化,除了地方政府,也有實力較強的國有企業和高等院校等社會機構。

這種模式效果不錯,卻仍然無法完全突破欠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困難。最近,清華大學與位處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澗縣開展了所謂的「農校對接」(南澗的農業與清華大學合作),其創新之處在於改變過去只考慮整體地方比較形式化的對接,更精準和有針對性地展開一些欠發達地區有能力發展的產業。這一次合作,就是由清華大學在南澗縣籌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具體內容,包括借助清華校園自身對食物市場的需求,把南澗縣的農產品引入大學飯堂。由於具有農業生產的專門知識和全程控制質量,故也有助大學確保食品安全的考慮。以此為開端,除逐步擴大市場,清華大學還通過其科研能力,發掘農產品的潛力,進行深加工,使之能更適應市場和運輸需求。同時,大學還可在市場推廣、品牌營銷、金融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從而發展出南澗縣的特色農業。

任何地方要發展都必須擁有自身的實體生產,並投入到產業化和市場化運作,才是長久之計。如何一同發揮合作機構的能力和創意,通過具體項目,把事情落到實處,正是整個理念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