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欄認為預防流感,常潔手比戴口罩重要,即跟持此觀點人士一樣,遭受質疑。也許,趁有人對此課題感興趣,多寫篇文章,講解有關理論,以正視聽。
常用的「外科」口罩是分三層構造,最外一層,即藍色或綠色那層,乃防水層,用來阻擋從外向戴口罩人士傳過來的飛沫。最內一層,即貼面那層,乃吸水層,用來吸走口及鼻孔呼出空氣的水分,以保持口罩乾爽。至於夾在上述兩層之間的,就是過濾層,用以過濾吸入和呼出空氣中的微粒。流感病毒體積極微小,本可穿過三層口罩物料的孔道,但由於病毒由飛沫乘載,體積變得大得多,即使三層「外科」口罩物料孔道較大,也足以過濾病毒。
「外科」口罩物料何時失去過濾功能?當三層物料都濕了,便告失效。因此,一個口罩不能用上一天,通常一至兩小時便得更換;亦不能同一口罩,時而戴上,時而脫下,因為反覆戴上脫下,可損害口罩物料,從而喪失保護作用;或令最外面且最污染的防水層,接觸貼面的吸水層,導致口罩即時失效。
由於「外科」口罩的三層物料作用有異,故須正確佩戴。向外是藍色或綠色的防水層,向內是貼面的吸水層。同時分上下,向上部分裝有鋁片。戴口罩時把鋁片拗曲,用以把口罩固定在鼻樑上,確保口罩貼面及不漏氣,然後把下面拉至遮蓋下巴約一半為準。
上述步驟,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班學生能否每次做得準確,甚是疑問。因此規定他們戴口罩上課,並無實質意義,且屬無謂增加老師額外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