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痛或創傷造成的長期痛楚,令人痛不欲生。香港麻醉科醫學院疼痛委員會主席黃河山醫生指出,本港最少一成市民長期受疼痛煎熬,即每十人就有一人受痛症困擾。本港人口老化,預計到二○三○年,六十歲以上長者佔人口達三成,骨質疏鬆引致骨痛等痛症將大增,估計患痛症人口將多達百分之卅七,情況值得關注,對痛症治療的需求亦增加,本港在疼痛醫學的發展需要加把勁。
腰背痛、頭痛、頸痛、三叉神經痛和俗稱「生蛇」的皰疹後神經痛,是本港最常見的痛症。黃河山表示,持續半年都無法紓緩的疼痛,就是長期痛症。面部的三叉神經痛不能斷尾,患者會痛得不能說話,甚至外出被風吹也會痛。即使疼痛經治療後紓緩,一至兩年後仍會復發。腰骨骨折造成的痛楚也長期困擾病人,患者多是長者。
本港曾有調查發現,八成曾企圖自殺的長者都有痛症問題。年輕人因創傷導致腰痛,失去工作能力,社會的生產力下降外,他們的生活也要倚靠社會福利,成為社會包袱。若他們的痛楚得到適當處理,其實是可繼續貢獻社會。
黃河山說,治療長期痛症不能單靠止痛藥,部分病人需透過介入治療進行神經阻截,以達鎮痛效果,包括局部麻醉藥或類固醇注射,止痛效果維持三至六個月。此外,射頻治療效果可長達一至兩年,方法是利用電極產生攝氏七十至八十度熱力,將神經線灼傷,使病人對痛的感覺較「遲鈍」,他們觸摸皮膚有感覺,但不感到痛。
現時,此技術已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和腰背痛。礙於公立醫院資源所限,痛症科門診非急症輪候長達半年至兩年,又未能引入較先進的介入治療技術,例如類似植入式心臟起搏的脊髓刺激器和神經刺激器,可在病人感到痛楚時,即時發出電流將神經麻痹,減輕痛楚。病人若要使用此類治療,需向私家醫生求診,費用可能逾十萬元。黃認為,本港疼痛醫學發展落後於外國。
現時全港只有一名疼痛醫學專科醫生,香港麻醉科醫學院去年起,為麻醉科專科醫生提供為期兩年的疼痛醫學專科培訓,明年將有最少七名醫生完成培訓,成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黃河山希望提升專業培訓,以應付病人對痛症治療的需求。
記者蘇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