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水貨零食 零合格標籤

零食搶灘戰一觸即發,大小零食店從日本及南韓等地直接進口大量水貨零食,雖然價錢便宜吸引消費者光顧,惟部分零食店進口的熱銷水貨均只有日韓原裝標籤,記者巡查本港的零食店中,發現近半數均有違規情況,在一間南韓雜貨店內更能找到廿款沒有合格食物標籤的零食。業界人士直指,有進口商為免增加成本,無視法例需貼上中英文食物標籤的要求,加上缺乏把關,「零」標籤情況已近失控。專科醫生直指,消費者難從食物包裝上得知食物成分,隨時接觸致敏食物,嚴重者可引致休克。食物安全中心指,將會對記者巡查的店舖採取適當行動。

「以前要飛去日本、南韓先買到嘅品牌,依家喺屋企樓下都買到!」為食上班族Sandy鍾情日韓零食,伴隨零食店愈開愈多,引進不少水貨零食,讓她購買外地入口零食更方便。惟她發現,時下不少零食店的水貨零食都欠缺中英文的成分及營養標籤,由於她不懂外文,令選擇時倍添煩惱。

預先包裝食物 須列成分

根據《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規定,「預先包裝食物的標記及標籤」必須列明食物成分、所含添加劑及食用日期等資料,且須使用中文或英文解釋。但記者巡查市面水貨零食時發現,不少日韓進口的水貨零食,均無可供消費者理解的中或英文標籤。

記者巡查本港共十間廣受「粉絲」歡迎的零食店,發現共五間位於深水埗、旺角及粉嶺的零食店均有不同程度的預先包裝食物貨品無規定標籤,記者隨手檢查十件日韓水貨零食,各店分別有兩至六件未見中文或英文標籤。在尖沙咀一南韓雜貨店,情況更嚴重,記者檢查共廿款零食,均無中或英文標籤。

記者查詢 店員解答兒戲

無可讀標籤的零食包羅萬有,包括時下最熱銷的日式果凍、朱古力餅、杯麵及蝦條等,部分零食更含大豆、甲殼類等致敏成分。在深水埗一間連鎖店,記者拿着並無中英文標籤的日本進口杯麵,向店員查詢杯麵是否含有大豆。由於店員不諳日文,看罷整個包裝也未能肯定,因此找其他店員求救,最終在包裝上看到大豆二字,便告知記者內含大豆,過程兒戲。

「病人要睇住標籤控制攝取量同致敏成分,日文、韓文嘅包裝冇人睇得明,顧客可能因為水貨平而慳咗錢,但要冒更大風險!」國際食品安全協會會長張劉麗賢表示,有關法例雖有「小量豁免制度」,豁免每年進口三萬件以下的食品可免貼營養標籤,但成分及食用日期的標籤仍必須有中或英文供消費者查閱,否則已屬違例。

業界促食環署 加強執法

事實上,過往屢有外地食物爆出安全問題,一二年便有南韓即食麵因含致癌物需要下架,本港亦有出售同類產品。張擔心,水貨零食一旦在當地出事,未必及時通知本港,消費者需自行承擔風險,她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教育,令消費者主動舉報違例店舖。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批評,有個別零售商為免增加成本,貪方便直接將原裝包裝的水貨食物直接出售,麥希望食環署加強執法及檢控,避免標籤法例名存實亡。

消費者委員會發言人指,過往曾接獲不少有關食品標籤的投訴,主要是有食物敏感病人投訴食品未有列明引致其敏感的成分;另外亦有中文標籤與包裝上原語文所列成分不同。

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表示,就記者查詢的零食店,該中心曾對其中一間所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作檢控,因其沒有加上適當標記或標籤,而其他店舖亦在跟進中。

記者向相關零食店查詢,其中深水埗零食店女店長稱,部分貨品會在到舖後張貼標籤,有可能因疏忽而遺漏,如有發現會馬上補貼;尖沙咀韓食店負責人則表示會積極改善;其他店則在截稿前未有回覆。

圖:吳啟偉、關萬亨

文:李子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