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進步令人均壽命延長,但同時令病人對復康服務的需求大增。本身為骨科名醫的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認為,公立醫院需重整復康治療模式,以應付人口老化,提出新落成醫院如啟德醫院,可倣效屯門醫院附設獨立康復大樓,讓合適病人在急症醫院「原址」接受復康一條龍服務,毋須特意轉到復康醫院。
屯門醫院康復科顧問醫生鄒兆麟形容,康復大樓有助不同專科就病例溝通及商討療程,是公院以有限資源提供最多服務的「有效工具」。
醫管局截至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止,共有逾四千張復康病床,分布在不同聯網醫院;專門提供復康服務的醫院包括港島東聯網的東華東院、港島西聯網的麥理浩復康院等;至於毗鄰附設康復大樓的急症醫院則有四間,包括屯門醫院、瑪嘉烈醫院及九龍醫院,明愛醫院其中一棟大樓亦被劃作康復大樓,主要服務傷病致機能受損的病人,例如中風病人,當病人轉為穩定,便可轉到康復大樓。
梁智仁從事骨科多年,目睹不少病人在復康路上需克服重重難關,甫執掌醫管局已有意改革復康服務,冀最終可發展「復康聯網」,讓各復康醫院「專職化」。他向本報透露,當局有意於日後新建的急症醫院附設康復大樓,讓病人接受一條龍復康治療,由內科部統一調度急症病床與復康病床,毋須特意安排病人轉往復康醫院,尤其有利轉移行動不便的病人,「一條通道就送到病人過去(康復大樓),唔使再慢慢等非緊急救護車轉院。」
據了解,有關做法可集中控制內科病床流轉,並加強急症醫院跨專科團隊積極跟進病人病情,以免病人轉院後便「不聞不問」。
專門發展復康科服務的鄒兆麟指屯門醫院康復大樓主要接收中風、腦創傷、肺功能受損、髖關節置換等病人,一般中風病人平均在急症病房留醫四天後,轉趨穩定便會轉往康復大樓,每年由內科轉介八百至一千名病人。他解釋,中風病人留院期間仍有可能復發,若情況嚴重,仍可短時間由康復大樓送回急症醫院,以便施援。
不過,鄒亦指現時本港較缺乏復康科專科醫生,人口老化令復康服務及病床都供不應求,故加建康復大樓前,需評估人手、病床數目,並制訂加快病床流轉的方案。他透露各公院的內科及骨科復康科醫生已籌組委員會,探討復康科發展路向。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