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中人牽頭成立香港青少年軍總會(簡稱「青少年軍」),作為吸納年輕人的大本營,卻被泛民形容為「建軍」、「軟性國教」、「港版共青團」,彷彿是朝廷對港策略的一個大動作似的。聽到這些批評,最開心的可能是那班商人搞手,無端被捧上國家級打手的層次,太抬舉了吧。
橫看豎看,這支青少年軍也不似由國家機器打造。最簡單,如果這是北京後佔中戰略的一環,由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領軍的港澳工作協調小組下令推行,必然大鑼大鼓,先聲奪人,怎會像現在般瞻前顧後,連成立典禮也不敢邀請傳媒採訪?中環、西環及解放軍巨頭擔任榮譽贊助人,固然是掛名式的畀面派對,現任特首夫人擔任總司令,更加反映青少年軍不是玩真的,試想想,如果青少年軍真的肩負「染紅香港、學生洗腦」的重大任務,總司令這個最高執行位置,怎會交給毫無政治歷練的梁太來做?
很明顯,青少年軍由本地建制派發起,幾年前開始構思,去年萬事俱備,適逢香江爆發佔領之亂,朝廷急於推動青少年工作,於是順水推舟成立交數。青少年軍的誕生,固然有推動國民教育的背景,但這只是一個制服團體,若把它說成一支意識形態軍隊,未免太高估搞手們的能耐,亦太低估年輕人的智商。
其實,成立青少年軍沒有問題,由政界高層擔任頭面人物亦沒有問題,最大問題是公關策略進退失據,被動捱打。譬如,青少年軍成立招風引雨,翌日特首梁振英公開解說,許多建制派人士便覺得弄巧反拙,特首在青少年軍只是擔任榮譽贊助人,正如在其他非牟利團體擔任虛職一樣,根本與組織扯不上關係,急於公開解畫,反而讓人以為團體真的肩負政治任務,適得其反。
前特首董建華講過,他長於政策,短於公關。看來,現屆政府也需改善公關技巧,否則很易中招,無事也變有事。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