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外科手術「成績表」出爐,北區醫院及聯合醫院分別成為緊急及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北區醫院緊急手術服務的實際死亡率較預期死亡率高,估計與外科醫生人手少、區內長者病人及跨境病人較多有關,令病症複雜程度增加。據悉,該院已安排外科副顧問醫生留院候召,並於本月初從威爾斯醫院調配一名外科醫生到北區「頂住先」。
醫管局昨公布「外科手術成效監察計劃」,轄下十七間醫院一三年七月至一四年六月共進行二萬四千多宗大型及超大型手術,整體緊急手術死亡率為百分之七點七,與前一年相同。
報告指,十三間設緊急手術服務的醫院中,北區醫院是唯一被評為表現遜色,緊急手術實際與預期死亡率達一點二四,即評估風險因素後,以每千名病人預期一百人死亡計,北區醫院卻有一百二十四人死亡;非緊急手術方面,十七間醫院中,聯合醫院包尾,粗死亡率達百分之○點六,較整體公院非緊急手術粗死亡率為百分之○點五稍高,實際與預期死亡率連續四年上升。該院非緊急手術死亡個案中,有十宗屬非預期死亡個案,據悉,當中涉不同手術種類。該局正研究是否與九龍東人口老化,長者病人佔多、醫護人手不足或術後護理質素有關。
監察計劃總監賴寶山醫生分析整體數據,發現公院緊急手術死亡率,約三成機會源於當值醫生人手少。他坦言難以概括聯合及北區表現遜色的原因,但相信北區醫院主要因外科醫生人手少、區內長者病人較多,及跨境病人增加有關。為提升手術成效,該局會增加專科醫生參與大型緊急手術比例、增加急症手術時段。
賴寶山又比較外國及本港的超大型預約手術粗死亡率,形容整體成績不致「超英趕美」,但屬理想,六年以來整體手術質素有進步。他多次強調,報告形式與「選擇月刊」不同,擔心若市民存誤解,病人湧到成績較佳的醫院,或變相增加這些醫院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