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當年回歸太樂觀 今天解套能靠誰

當年中英談判香港回歸祖國問題的時候,中央宣布,香港回歸以後,一切不變,既維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連原有的行政、立法、司法架構、施行法律、生活方式都維持不變,並以「馬照跑、舞照跳」作為號召。雖然有少數人半信半疑,但比較傾向祖國的人都為之雀躍。

變得太多 亂源之一

那時候的想法是,既然一切不變,行政長官就應該由北京指定和任命。當然,北京不會派一個英國人,也不應派一個內地人,便應改為任命一個香港人擔當,而不必搞個甚麼選舉的遊戲。

行政會議呢?港英時代,重要的決定都是由港督會同行政局作出的,那麼回歸後就應該改為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策。

立法會呢?須知港英時期的立法局,大部分立法局議員都是由港督委任的,甚且前期還由港督親自擔任立法會主席,後期才由港督另行委任。果如是,回歸後的立法會就不致出現事事否決、事事拉布的怪現象。澳門回歸以後,至今仍維持有委任議員的制度。

港英的管治制度設計,是為了保持權力的高度集中,以及行政的通暢,令出必行,從而創造一個有行政效率的社會。

既然基本不變,為甚麼後來卻變得太多了?多變正是造成今天社會亂源的原因之一。最基本的原因是,當年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對香港社會的複雜性估計不足,對英美勢力的影響力估計不足,對香港社會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估計過分樂觀。他認為,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無論社會以至經濟發展上,都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對香港同胞一定有無比吸引力,再加上祖國力量日益強大,香港區區小島,何足道哉!

不幸的是,當前香港的亂源,並不在於祖國的經濟力量和國際影響力倒退,反而由於祖國的強大,國際聲譽日隆,因而中港彼此之間的融合出現新的問題。一部分反共政客利用和擴大這些矛盾,加上往年因內地「左」的政治運動而南來的新移民及其後代,有着畏共以至反共情緒,還有反共傳媒渲染內地的某些陰暗面和個別侵犯人權事件,青少年教育工作沒有抓好,部分接受美英價值觀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哄而起,遂造成早前「佔中」的大規模騷動事件。

一場佔中 三敗俱傷

「佔中」騷動近三個月,其來有因。今天香港社會的矛盾,不僅僅是有關政制改革方案之爭,就算沒有當前的普選問題引起的爭論,也可能在其他的政治課題上爆發出來。當前的香港社會是一個躁動的社會,樓價高企,地產商一枝獨秀,官商勾結的案件通過許仕仁案暴露無遺。青年學生並未經歷過民族苦難,又缺乏國民教育,因而有一種無根感。

另一方面,由於種種原因,特區政府表現出弱勢的一面,令警察部門也只能對破壞法治和社會治安的行為採取一再忍讓的態度。這一場「佔中」,可說是三敗俱傷:泛民主派及其影響或操縱下的青年學生,行動愈來愈激進,達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泛民失掉選票抑或是增加選票,下一次選舉便知分曉;到了如此地步,中央也只好堅守底線,堅守立場,但在港人心目中,變成了只見中央強硬一面,未見其懷柔策略;特區政府益顯弱勢,並無任何解套的方法。

誰能解套呢?應該是依靠廣大的中間群眾,可惜中間勢力並未出現強而有力的領導,像「反佔中」簽名運動只是簡單的表態。天下滔滔,誰主沉浮?端賴有心人的啟動、群眾的響應,形成一股遏止香港淪落的力量,香港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