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部禽流感肆虐,主要影響鵝鴨場,亦至少有一個雞場受波及;分別屬H5N8亞型,近似最近南韓出現的,及全新的H5N2亞型,屬全球首次發現,相信是透過其他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組而來。此兩個亞型禽流感都沒有由禽傳人病例,故至今仍非人類公共衞生問題,卻是導致經濟損失的農業災難。
台灣農委會估計,疫情發展至今,鵝鴨損耗量已逾二十五萬隻,乃全台逾一千三百萬總養飼量的百分之二。至今禽蛋禽肉價格未受影響,相信跟民眾恐禽蛋禽肉傳播禽流感,而減少食用有關。但農曆新年在即,需求是否回升不得而知,尤其經一輪沒有人類感染出現,民眾戒心自然降低。
水禽包括鵝、鴨,於禽流感傳播角色極為重要。水禽對禽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強,體內可帶禽流感病毒而不發病,故又稱禽流感病毒「帶源者」。這些帶源者在農村水道游來游去,極易把禽流感病毒傳到其他水禽,令牠們亦成帶源者。水禽亦可接觸陸禽如雞及火雞,但此等陸禽對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卻極為薄弱,感染後迅速病發,造成大量死亡。結果,本是水禽感染得來的病,待傳到陸禽身上才顯現出來,但每每太遲,整個地區如台灣南部,或已潛藏很多無病徵的帶源者,令控制疫情更困難。
帶源者除沒病徵外,體內帶禽流感病毒數量亦不高,故抽取樣本化驗,亦難一下子驗出。為清除農村帶源者,越南曾在一段頗長時間禁孵鵝鴨蛋,令鵝鴨數目大減,似有成效。台灣是否需要倣效,有待疫情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