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可強身健體不在話下,抑鬱症患者能恒久做運動,亦可改善抑鬱徵狀。大埔醫院早前研究在中度抑鬱症病人的治療中加入帶氧運動,發現過半數有做運動的患者,抑鬱徵狀在三周後已顯著改善,比率較只服用抗抑鬱藥的患者高出一倍。
大埔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鍾維壽指,腦部在運動期間會釋放「快樂賀爾蒙」安多酚,令病人產生愉悅感,達致改善情緒效果,但強調必須持之以恒,也不能單靠運動取代藥物治療。
大埔醫院在二○一○年二月至一一年十二月期間,安排五十二名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的中度抑鬱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廿六人。運動組每周五次、每次做卅分鐘帶氧運動,包括每做五分鐘中度運動後,再轉做五分鐘輕度運動,持續半小時;對照組則每周只做十分鐘拉筋運動。患者在研究事後都會接受問卷自我評估及與醫護人員面談,評估病情。
三星期後,運動組的抑鬱評分平均下降十分,對照組平均降不足五分;運動組有十四人的評分降至低於十分,顯示抑鬱徵狀接近正常人,對照組則只有七人的評分低過十分。
鍾維壽解釋,抑鬱症是因腦部血清素失調引致,但做運動不能增加血清素分泌,只是腦部釋放安多酚令人心情愉快,即使做運動的效果可類似服用抗抑鬱藥,但愉悅感未知能維持多久,故需要恒常做運動才能維持效果,亦不能單靠運動代替藥物治療。不過,運動有助改善睡眠質素,避免病人因睡眠欠佳,影響情緒而產生負面思想,亦可減少他們對安眠藥和鎮靜劑的倚賴。
該院一級物理治療師何泳恒表示,抑鬱症病人不必介意只做特定運動,急步走或跑步較簡單,不需昂貴器材,踏單車亦是一個好選擇。病人也可自行選擇其他帶氧運動,只要在感氣促時仍可講出一句完整句子,便屬於中度運動,較適合抑鬱症患者。
鍾維壽提醒,抗抑鬱藥物可能影響心律,故病人應在醫護人員建議下,在運動前先接受心電圖檢查,若心臟有問題,則不適合加入運動治療。
●與病友或朋友一起運動,互相鼓勵
●定下可行的目標,將運動時間或運動量逐漸增加
●編訂運動日記,記錄有做運動的日子,使運動更有恒心
●家人或醫護人員在病人做完運動後,應給予讚賞或獎勵
資料來源﹕鍾維壽醫生及物理治療師何泳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