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地建屋 貪曾遺禍

本港樓價高企,元兇在於無足夠可供發展的土地。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昨日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暗批上屆政府無遠見,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一度出現經濟低迷,樓市下滑,曾蔭權班子即減慢了規劃及開發土地的速度及規模,沒有預見到經濟復甦對發展用地的龐大需求,更把大量土地規劃為非發展用途,例如郊野公園,甚至降低新規劃發展土地的發展密度,造成近年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梁振英重申現屆政府正積極進行短中長期的土地開發,達致長遠房屋策略十年內供應四十八萬個單位的目標。

政府文件顯示,二○○○至一三年間本港透過填海產生的土地只有約五百七十公頃,即平均每年僅四十一公頃,遠低於以往每年平均填海創造約二百公頃土地。新落成房屋亦由○四年約四萬七千個單位,跌至一三年的近三萬個單位,當中○七年更低至不足兩萬個單位。

政府消息人士認為上屆政府大幅減少土地開發,導致現時各類土地皆缺,重申現屆政府吸取教訓,即使面對樓市及經濟轉差,也不會重蹈覆轍,會繼續進行中長期的土地開發。

短中期方面 改劃地逾七成公屋

在短中期土地供應方面,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改劃一百五十幅用地過程順利,當中約七十幅屬綠化地帶,截至上月底已展開改劃四十五幅土地,包括較大面積的大埔私家醫院土地及科學園擴展的土地,料可提供廿一萬多個住宅單位,當中逾七成為公營房屋。政府亦正檢討增加啟德發展密度,額外提供不少於六千八百個單位及四十三萬平方米的商用樓面。

繼早前推展西鐵錦上路站及八鄉維修中心上蓋住宅項目,政府亦已完成周邊逾百公頃土地用途檢討,有潛力提供約二萬五千個單位。政府又提出探討港鐵及九廣鐵路公司車站上蓋等用地發展,例如大嶼山小蠔灣等的發展潛力。

長期方面 洪水橋料供六萬單位

至於長期土地供應則有賴開拓新發展區,洪水橋新發展區今年首季開展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料供應約六萬個住宅單位,逾半為公營房屋,最快二○二四年供應。消息人士表示,該區主要為遭破壞的棕地。政府擬把洪水橋作為試點,把佔地一百九十多公頃的土地使用者搬入佔地約三十公頃的新式多層工業大廈;政府又研究擬建的西鐵洪水橋站及現有的天水圍站附近土地作商業發展,並預留六十公頃作物流業及相關發展。

另外,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最快二○二三年分期落成六萬個住宅單位,而東涌新市填擴展料可提供約四萬八千個住宅單位。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批評上屆政府十多年無開發土地作土地儲備,構成災難性後果,「現屆政府要『「還債』」,他又指房屋問題會影響就業及青年上流,甚至構成家庭不和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