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實收購和黃後,被視為華資在港勢力崛起的象徵,隨着長實及和黃重組,不但和黃這個品牌終於引退,同時意味華資勢力下滑,中資勢力抬頭。
香港開埠初期,英資勢力不斷坐大。和黃原由兩家英資公司於1975年合併而成,分別是1863年成立的香港黃埔船塢,以及在1877年成立的和記洋行。1969年,和記國際(易名後的和記洋行)發行優先股集資7200萬元,收購黃埔船塢30%的股權。兩家公司於1977年合併,並於翌年成立和記黃埔正式取代和記國際的上市地位。
不過,1973年的股災為李嘉誠收購和黃營造契機,和記國際被股災牽連,最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以「白武士」姿態於1975年以1.5億元收購和記國際33.65%控股權。及至1979年李嘉誠與滙豐達成協議,以每股7.1元價格,全購滙豐手上9000萬股和黃普通股,約佔和黃22.4%的權益,成為本港史上第一位控制英資公司的華人。
及後華資勢力漸漸抬頭,除了李嘉誠的長和系外,郭得勝的新地系、李兆基的恒地系、鄭裕彤的新世界系、新加坡黃氏家族的信置系等也在八、九十年代在本港大放異彩。
然而,在香港回歸中國後,中資的勢力漸漸抬頭。近年恒生指數成分股當中,中資股佔去半數,無論股份交投、市值、資產淨值以至盈利規模,本地華資企業都被中資過江龍壓倒。在中港上市公司排名榜中,前十位幾乎全由中資企業壟斷。
事實上,不少南下來港發展的中資企業都是巨無霸企業,如工行、中石油的總市值就分別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一家國企市值經已可與長和系公司的市值匹敵。金融界人士認為,華資企業已呈現被邊緣化的迹象,這趨勢更是難以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