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哈佛大學主要國家政治領袖工作表現和能力信心調查中獲得的高評價,帶出了政府和市民互動關係,以及如何產生一位符合民意領袖的反思。
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的受訪者,平均有大約百分之八十認為自己的國家,正在往正確的方向發展。相反在美國、日本和南非,分別只有百分之四十五和三十左右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國家有進步。按過去的想法,通過選舉產生國家領袖,政府的政策應該是最能夠反映選民的意志。可是無論關於國家發展方向,還是對領導人能力的滿意程度,通過選舉產生的領導人,都未能及得上國人對習近平的評價。這當中當然有媒體角色和社會發展階段需求的因素。可是不管如何,對習近平的高評價,包括國外的受訪者,議題也並不單限於國內事務。
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為甚麼不是通過全國直接選舉產生出來的領袖,還要比其他通過選舉產生的領袖更受肯定?一方面,可以是現在普遍運行的選舉制度,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中國產生政治領袖的機制,有其積極和可取之處。
我們說選舉不能產生最好的,但卻可以防止最壞的出現。而在中國,也正在探索另一條路。經過四代人的接班,平穩交接的機制正在形成。
以習近平的履歷為例,曾經主政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每個地方的人口和規模,均可媲美世界上不少國家。這樣的歷練,是他被提拔的原因,也確保了他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