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覓農地數十公頃,投資基建,使之成為「農業園」,以解決農民租地耕作的困難。可是,政府始終沒有提及香港農業的問題核心,並非沒有農地,而是農地荒廢。數以千頃農地為私人擁有,但地主自己早非農夫,仍然持有農地,就是要等土地由農地改變用途成為建屋地,然後高價出售圖利。為免把農地租予農民,令土地出售多了一重障礙,於是索性把田地荒廢。
為何政府有數千公頃荒廢農地在眼前,卻不打主意,反而要另覓土地建數十公頃「農業園」?顯然這是期望管理。就是向持有大量「荒廢農地」、待價而沽的新界大地主傳遞訊息,說明政府不會大搞、不會大量收購農地,以免他們坐地起價,增加落實計劃的困難。與此同時,免得此等財雄勢大的新界大地主,以為政府將有徵收「荒廢農地稅」,甚或強行收回「荒廢農地」等跟進措施,旨為慎防扶助農業未成,已燃起可大可小的政治火頭。
另一方面,政府可能較願意跟把農業視為生意的生意人交手,多過跟傳統農民、提倡消閒農耕組織、環保團體等談農業發展。生意人投資,市場如何、要投資多少、回報怎樣、農地規模多大、聘請多少工人等,全部預先計算清楚;那政府要提供甚麼協助,除農地以外,其他基建成本亦較易控制。
因此,政府與其說是農業政策諮詢,不如名正言順說是為設立「農業園」進行諮詢,看看有沒有足夠農業生意人,願意收取政府補貼,按跟政府訂定的合約,營運一盤面積數十公頃的農業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