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中國推行馬歇爾計劃?

如果有留意的話,近期中國提出不少國際經濟合作計劃,例如最新啟動的亞太自貿區,以及力推「一帶一路」等,並且先後與多個國家簽訂了投資或承建的協議,而大部分均是與基建項目有關的。有經濟專家指出,中國正在推行「馬歇爾計劃」。對此,筆者認為雖然有點類似,但不盡相同,性質有別。

所謂「馬歇爾計劃」,是指六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於一九四七年力倡的「對外經濟援助計劃」。那個時期,歐洲多國戰後百廢待興,物資和資金均極度缺乏;至於美國,由於戰事並沒在其本土發生,經濟發展全球一枝獨秀,除了資金充裕,還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於是,美國便以貸款的方式援助西歐國家進行戰後重建,同時把大量的過剩物資作為商品賣到歐洲,既幫助到西歐國家恢復元氣,同時亦解決了美國資金出路和產能過剩的物資。此外,「馬歇爾計劃」不僅為美國開拓了西歐市場,還促成美元變成歐洲通用的結算貨幣,為美元日後成為全球性貨幣奠定了基礎,加速了美國確立「超級大國」的地位。

中國當前外匯儲備充沛,但國內的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嚴重,內需消化不來;另方面,很多新興市場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仍受制於基建滯後,以及資金和物資匱乏。

中國此時運用資金和物資協助這些國家搞好基建和促進經貿合作,正好互惠互利,因此反應良好。這與「馬歇爾計劃」有何分別?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