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兩電年年加電費,均異口同聲指是為配合減排要求,要增加價格較昂貴的天然氣比例,有環保團體批評在利潤管制協議下,兩電將燃料費完全轉嫁給消費者,更將發電環境及社會責任推卸在市民身上。多名議員質疑兩電「大花筒」,輸入燃料時沒貨比三家。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認為,港府應趁明年上半年就電力市場改革公眾諮詢時做好把關工作,要求電力公司攤分燃燒化石燃料帶來的環境及社會成本,環境局亦需在未來的燃料組合中,訂立一個採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立法會議員梁繼昌表示,現時中電對價格較高的西氣東輸無議價能力,關注中電能否尋找其他新氣源。中電總裁潘偉賢指,根據○八年所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本港三個可供氣氣源,包括深圳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西氣東輸及南中國海氣源,當中只有西氣東輸可配合明年的排放上限。
不過,潘偉賢續指,中電正探討使用船隻作加氣站的浮動液化天然氣站的可能性,有關建議正進行初步研究。環境局回應指尚未收到有關使用海上浮動液化天然氣站的建議,收到後會慎重考慮對電費的影響。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則表示,明年中會就電力市場改革進行公眾諮詢,屆時就電力巿場檢討有較詳細的報告,早前進行的能源組合諮詢共收到八萬多份意見書,主流意見支持本地發電,亦有認為可探討內地聯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