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緬懷大屠殺受害者

日前在南京舉行了首次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是一個通過立法制訂的國家級紀念事件,當天由國家主席率領一眾國家領導人出席,可說是合理、得體的對歷史回顧和對日本在外交上的表達。日本的歷史,是一部不斷回應外國的歷史:很多個重大的發展階段,都是發生在戰後。先戰敗,然後向戰勝國稱臣學習。公元六百六十三年,中國和日本進行了白村江戰役。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的戰爭,使唐朝和日本分別因新羅和百濟遺臣的求援而介入。唐朝名將劉仁願、孫仁師和杜爽等,大敗天智天皇(以皇子身份參戰)。

至此確立了中、日接下來九百多年的關係。外交上,日本完全向中國俯首稱臣和遵守中國領導東亞秩序(主要體現在退出北韓)的國際格局。對內,日本積極派出遣唐使,全方位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頒布法典,編製戶籍,奠定了繁榮的基礎。光是第七次起的遣唐使,規模之大(約為六百人,四條船)為戰前的兩至三倍。

二戰之後,日本人一直認為自己是戰敗給美國。所以從心理上,對美國呈現出一種崇拜之情;加上美國對日本的控制,所以戰後日本的各方面發展,我們都能夠清晰看到美國的影子。

面對日本這種崇拜強者、愛恨分明、概念鮮明的民族性,中國和南韓等國的對日政策和歷史立場更有需要是明確清楚,絕不含糊;否則並不能贏得日本的尊重,更遑論和平共處。

最後趁此機會,對當年大屠殺事件的遇害者表達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