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亂吃中毒損肝腎 路邊野菇不要採

亂食野生菇,隨時一命嗚呼!披着平凡外衣的野生菇類毒性甚強,去年一對夫婦於城門郊野公園摘菇回家進食後中毒,證實為毒性極強的小托柄鵝膏菌,二人肝功能受損,性命危在旦夕,最後妻子要換屍肝續命,而丈夫就要服用解毒劑。事隔一年多,城門郊野公園不乏行山客,即使冬季亦不難發現毒菇影蹤。專家指本港氣候溫和,一年四季都適合菇菌生長,惟九成菇含毒性,呼籲市民不要食用;急症科醫生指野菇的毒性即使煮熟亦不能清除,毒性可令人昏迷,甚至危及性命。

「開頭都唔覺得好嚴重,後尾入咗ICU(深切治療部)先覺得大件事!」去年從鬼門關走出來的中學教師胡東兵,日前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憶起中毒事件時仍猶有餘悸,強調不敢再摘菇吃,亦以過來人身份親述「路邊野菇不要採」。

事隔一年多,記者重返現場,雖然時值冬季,但氣溫一直維持在攝氏十多度,雖未能找到當年的「元兇」小托柄鵝膏菌(毒鵝膏),卻於郊野公園內的一處荒林中,發現兩種寄生於腐木中的菇菌,其中一款貌似靈芝,呈淺啡色,有着螺旋紋;另一款則為深啡色,如中空的漏斗。

煮熟難除毒性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趙紹惠檢查有關菇菌,證實較淺色的為雲芝類(Trametes),但並非入藥的雲芝,沒有食用價值,而且或會受到重金屬污染,不建議市民食用。另一款如漏斗形的為多孔菌(Microporus),本身沒有毒,但趙指該菇已乾死,底部有些綠色霉菌,有關霉菌含毒性,不慎進食會立時肚瀉不適。

「普通人唔會帶顯微鏡出街,要分析菇菌嘅微生物先可以確認可唔可以食!」趙紹惠指,即使是專家亦要靠多種步驟驗證菇菌,一般市民不要採野菇食用,而本港氣候溫和,幾乎一年四季都可找到不同野生菇。

當年胡氏夫婦入院後,院方亦邀請趙到場鑑定毒菇。她指,當時夫婦兩人原本只採食木耳,因胡妻在鄉間亦有食野菇習慣,估計當時採到的木耳已有半斤之多,而中毒是因為當中夾雜了小量有毒菇類,「嗰啲菇(毒鵝膏)可以殺人於無形,頭十個鐘冇事,到知道出事嗰時就要換肝!」

「菇毒就算煮熟咗毒性都唔會清除,嚴重時會令中毒人士昏迷甚至冇命!」香港急症中心醫務總監兼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指,毒菇的毒性極強,列為急性中毒情況,等級僅次於河豚中毒,過往亦錄得死亡個案。

政府宣傳貧乏

「我唔會摘啲野菇囉,都聽過有毒!」行山人士曾小姐指,不時聽聞有人食菇中毒,但政府宣傳教育比較缺乏,「希望佢賣吓電視廣告,唔好再有人中毒!」而城門郊野公園的指示牌中,亦有一欄提醒市民切勿採摘及進食野菇。

漁農自然護理署承認,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任何人士未經許可,不得在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內切割、摘取或根除植物的任何部分,但規管不包括菇類。由於市民難於辨別何種菇類適宜食用,當局一向勸喻市民切勿採摘野生菇類進食,以免中毒。

妻絕境獲捐肝

去年四月三日,中學教師胡東兵與妻子黃銀蓮到城門郊野公園行山,途中摘野菇回家進食,起初兩人無異樣,但十二小時後出現嘔吐及腹瀉等中毒症狀,胡診斷為肝衰竭,一度情況危殆;黃原本病情穩定,但其後急轉直下,肝功能只餘兩成,需換肝續命。

正當危急之際,胡妻數日後獲離世男病人捐出肝臟,接受屍肝移植手術後逐漸恢復健康;胡就需要服用解毒劑,留院兩周後始出院。

縱然進食野菇會中毒,但中招的人仍然「每年都有幾個」,衞生防護中心過去三年就錄得八宗與進食菇類有關的食物中毒個案,共涉及十四人,當中十人要入院接受治療,三人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肝衰竭,幸無死亡個案。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