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公院懶傳譯溝通難 少數族裔睇病難

藥膏當藥食?少數族裔往往面對言語不通的問題,雖然目前公營醫療機構設有傳譯服務,惟有不諳英語及廣東話的南亞裔婦女,分別到公立醫院及衞生署診所求診時,卻不獲安排傳譯服務,令患者無法了解病情,對服用藥物的方法更是一知半解,過去曾有出疹病人誤服藥膏,引致嘔吐;有肺癆患者住院一個月也不知道所患何病;最離譜的是,已預約傳譯服務的病人,亦被院方以未能提供為由推卻。有協助少數族裔的團體直指,醫護人員常因「怕麻煩」而拒申請傳譯服務,除剝削病人知情權外,更會引致誤服藥物個案,後果不堪設想。

「取藥和見醫生的時候,沒有任何傳譯員幫忙,我完全不知道醫生說甚麼,也不知藥物應怎樣服用。」巴基斯坦人Sally(化名),年前因女兒 Juwariyani的皮膚出疹,遂帶女兒到油麻地賽馬會分科診療所求診,醫生在診斷時,未有向她解釋女兒病情,亦未有為她申請即場傳譯服務。在藥房取藥時,Sally獲發兩款口服藥物及一款藥膏,派藥職員只以英語簡單解釋每日服藥次數,並未有提及當中有藥物只供外敷。

誤吃藥膏 嘔吐大作

Sally回家後,便將所有藥物向當時只有五歲的Juwariyani餵服。三日後,Juwariyani突然嘔吐大作,「原來有好多朋友的兒女都曾經出疹,他們告訴我, 其中一款是藥膏,不能吃。幸好及時發現,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Sally指,九年前隨在港定居二十二年的丈夫來港生活,由於她不諳英語及廣東話,以往一直不知道醫管局及衞生署可提供傳譯服務,每次求診都「雞同鴨講」,無法理解醫護人員的說話,「丈夫雖然操流利廣東話及英語,但因為工作不能每次求診時也陪伴一起,而丈夫亦看不懂中文及英文,即使我拿藥物回家,他也不知道怎樣服用。」

Sally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另一巴基斯坦人Grace同樣面對在公院求診時言語不通的問題。今年三月,Grace因持續發高燒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診,「我住了醫院一個月,都不知道自己發生甚麼事。」她指,丈夫雖然略懂英語及廣東話,但每次探病都未能會見醫生,根本不知道妻子病情。直至出院,Grace向社工求助,經翻譯解釋,才知道自己患上肺癆,並須定期到公立診所服藥監測病情,而醫院給予她的文件中亦指患者家人須到醫院檢查。

無傳譯員 需再預約

另邊廂,經社工協助下申請傳譯服務的巴基斯坦人Betty,亦三次撲空。Betty的八歲兒子因體內缺乏鉀,常引致手軟腳軟,每月要到伊利沙伯醫院覆診一至兩次。今年八月,她已向院方要求申請傳譯服務,惟到達醫院後,醫護人員卻突然指未能安排,着Betty再預約覆診時間。Betty惟有按指示重新預約,豈料同樣情況再發生。

最離譜的是,Betty第三次帶兒子到醫院,醫護人員又再「耍走佢」,「他們每次都說未能安排傳譯員到場,第三次我丈夫透過電話要求他們馬上安排傳譯員,否則我們不會離開,半小時後傳譯員便到場協助。」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助理程序幹事Abbas Sairah表示,現時公營醫療機構設傳譯服務,但需由醫護人員一方申請,南亞裔人士要求傳譯員到場協助,往往都遭拒絕,「醫生會認為自己能診斷患者病情,不用安排傳譯,而醫護人員亦經常叫他們帶同懂英語或廣東話的朋友陪同求診。」她指,現時傳譯服務只限於在醫生會診期間,若在藥房取藥並不會提供傳譯服務,令患者容易食錯藥。

促增貼紙 提示服藥

該中心主任畢雁萍指,上月會方曾與醫管局會面,要求改善有關傳譯服務問題,惟未獲正面回應,「其實我哋要求唔過分,醫管局同衞生署可以整不同語言嘅(藥袋)貼紙,提示佢哋啲藥點食,咁樣已經幫到佢哋。」她稱,醫管局經常強調現已設有傳譯服務,惟她發現前線人員往往不清楚措施,質疑當局與前線溝通不足,敦促當局檢討政策,保障少數族裔權益。

醫管局發言人指,局方已為醫院員工制訂傳召傳譯服務的流程指引,醫護人員會按病人要求或個案需要安排現場或電話傳譯服務。局方亦已為前線人員提供多種少數族裔語言版本的回應提示卡、疾病資料單張及病人同意書等。衞生署發言人則指,有關傳譯服務的海報均張貼在診所當眼處,少數族裔人士在預約診症時,可要求診所預先安排傳譯服務。

圖/文:溫盈盈、馬鳳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