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斥瑪麗 流產持續出血叫「輪急症」

病人接受人工流產手術後疑因組織未清而持續出血,受盡折騰後擬向院方查詢,瑪麗醫院竟要求病人「去睇急症」,最終經門診醫生診斷子宮內仍有殘留組織,需以刮宮手術清除,病人情緒因而大受困擾。關注病人團體認為醫護人員須於術前、術後作清晰講解,以減低不必要爭拗。

「做完手術又發燒、又流血,最後仲要入院做多次手術,覺得好困擾、好唔開心!」育有兩子的阿欣早前於瑪麗醫院接受人工流產手術,術後獲告知兩星期內會有流血情況,但出血量會逐漸減少至停止。未料兩星期後阿欣的出血情況仍然加劇,且持續排出啡紅色血塊,大驚下向醫院查詢,對方竟丟低一句:「有事就去睇急症」,令阿欣大感無助。

院方:已詳細解釋風險

阿欣在持續發燒及流血不止情況下到普通科門診求醫,經兩次診症後,證實子宮內仍有殘留組織,並被送至瑪嘉烈醫院接受刮宮手術,「無啦啦要受多次皮肉之苦,點解瑪麗醫院事前唔講清楚有可能未清得晒?依家返唔到工,仲有兩個仔要養,都唔知點算!」

瑪麗醫院發言人解釋,手術前已向病人詳細解釋有關程序、相關風險及可能出現之併發症,術後當日亦有為病人作盤腔檢查,並無發現異常,翌日檢查亦無陰道大量出血或腹痛等異常情況,遂安排病人出院。

發言人續稱,手術同意書上列明「手術後兩星期內有陰道出血」及「藥物副作用包括惡心、嘔吐、膓瀉、發燒;盤腔感染及流產不全而需要接受吸宮」等常見的併發症,均屬已知風險之一。

未及時求醫 性命堪虞

「做人工流產手術之後,有機會出現瘀血滯留、發炎、組織未清,而個胎周數愈大、風險就愈高!」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指出,醫護人員一般會於人工流產手術後檢查胎盤是否連胎膜完整排出,並檢查子宮收窄情況及子宮頸是否仍有殘留組織。

靳續說,倘手術後有腹痛及發燒,亦有機會是第二個周期流血,有瘀血滯留、組織未排清或組織炎等,出現此情況則需接受全身麻醉的刮宮手術,倘未有及時求醫或有生命危險。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稱,手術同意書上雖列明風險,但病人在術前主要關注過程多於後遺症,「病人做手術前通常都係關心陣間個手術會點,多過手術嘅風險同後遺症!」彭指醫護人員在術前、術後都應耐心、清晰向病人講解,以免除日後不必要爭拗。

墮胎身心創 抑鬱風險增

本身為精神科醫生的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陳仲謀醫生表示,接受墮胎手術後的婦女一般會產生內疚感,加上兩次手術會對身體造成雙重傷害,產後抑鬱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建議婦女及其家人一旦發現病人情緒出現異常,包括難以入眠、情緒低落、對人生失去希望或有尋死傾向等徵狀時,應及早向精神科醫生求助。

記者:黃芷君、詹海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