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開始首個人工移植珊瑚實驗!有海洋專家今年六月在香港東面水域進行潛水調查,發現多個地點的珊瑚群落倒塌,不少如櫈般大小、年近半百的珊瑚,被發現遭沙泥掩埋死亡。大規模破壞令俗稱「哨牙妹」的隆頭魚、石斑等珊瑚魚的數目下降,或致本港漁業資源萎縮。環團挑選四十個仍有生命迹象的珊瑚,在昔日的珊瑚勝地往灣洲移植拯救,希望珊瑚可與海床結合「重新做人」,三至五年後變成珊瑚群落。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和綠色力量在赤洲、娥媚洲、往灣洲及尖洲等地點潛水調查,發現不少大型珊瑚群落倒塌,部分地點的受破壞面積更大於一百平方米。該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估計,近年不少市民喜愛駕快艇到淺水地方度假,拋錨會「扯鬆」海床,令不少依附其生長的珊瑚「成塊片咗出嚟」,船隻衝力亦會「扯甩」幼弱的珊瑚,颱風掀起的巨浪亦可能「捲走」珊瑚。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總監鄭睦奇指,因石斑、紅油及蝴蝶魚等珊瑚魚依賴珊瑚群生存,珊瑚持續遭破壞勢令本港漁業資源減少。
今年七月,專家在倒塌水域收集一百個珊瑚碎片,挑選有生命迹象的珊瑚,開始本港首個人工移植實驗,包括紫小星、菊狀珊瑚及中華扁腦珊瑚等品種,由研究員用索帶將珊瑚碎片固定在往灣洲約一千五百平方米的海床上。因珊瑚可進行無性繁殖,研究團隊盼望移植計劃能給已倒塌及被侵蝕的珊瑚多一個生存機會,惟品種生長緩慢,料三至五年才可移植成功。
張瑪珊指,十多年前往灣洲一帶珊瑚茂盛,惟近年數量急跌,故移植計劃目的為修復該處的珊瑚礁,及了解珊瑚受破壞原因,研究員會每個月到海床觀察珊瑚的生長狀態。隊伍正搜尋對海洋無毒的「珊瑚膠水」,盼在來年的試驗中將珊瑚直接「黐」在海床上。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