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人口老化,長者因髖關節壞死或膝關節發炎,需置換人工關節的情況漸多,公立醫院每年進行數以千計的換關節手術。惟病人手術後缺少活動,會令腳部靜脈積聚血塊,造成栓塞,若血塊隨血液游走至肺動脈,可造成肺栓塞,過去更曾有病人因此死亡。有骨科醫生建議病人術後翌日應開始活動腳部,盡量嘗試步行,減低靜脈栓塞的風險。
深層靜脈栓塞和肺栓塞是關節置換手術的常見併發症,香港骨科醫學會義務秘書吳富源醫生引用本港六間公立醫院的數據,由○六年至一一年共進行一千五百六十九宗髖關節置換手術,以及五千三百八十九宗膝關節置換手術。五名病人換髖關節後出現肺栓塞;另有十七人換膝關節後肺栓塞,當中更有兩人死亡。東區醫院曾於○三年為八十名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進行超聲波檢查,發現百分之五有肺栓塞徵狀,換髖關節和換膝關節病人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徵狀的比率,分別為一成八和三成一,但無人死亡。
吳解釋,換關節屬大型手術,病人多屬年長、肥胖、長期服用類固醇致髖關節壞死,或膝關節軟骨磨蝕引致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手術本身會令血管受創,令血液容易凝固,病人的下肢靜脈在術後易出現血塊。當血塊阻塞下肢大靜脈,小腿會浮腫和疼痛;即使沒做手術的腳,亦有機會靜脈栓塞。栓塞徵狀一般在術後七日出現,若血塊進入肺動脈會造成肺栓塞,引發氣促、心跳加速和心口痛等徵狀。他相信,隨着需換關節的病人增加,併發症比率會較高。
為免病人出現深層靜脈栓塞,醫生一般會在手術前處方抗凝血藥物。吳富源認為,藥物預防血栓的成效顯著,但容易導致出血和感染,部分病人甚至因併發症須再開刀將人工關節移除。他說,現時的止痛藥已能有效減輕術後痛楚,建議病人在術後翌日便開始活動腳部關節,例如提腿屈膝約九十度等,並盡量落地步行;個別醫院亦有提供壓力襪或間歇充氣壓縮泵,透過向靜脈血管加壓,促進腳部血液循環,防止靜脈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