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切子宮肌瘤減出血

婦女若出現經血流量多、反覆流產等問題,小心患上「黏膜下肌瘤」。現時傳統的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病人要注射生理鹽水令子宮膨脹以便做手術,但身體吸收過多液體會有肺水腫、心衰竭等風險。中文大學婦產科學系的最新研究發現,注射收縮血管藥物「加壓素」,可有效減少肌瘤的血液供應,既確保醫生切割時視野清晰,病人吸收手術用液體的分量減少,出血量也大減四分之三。

子宮肌瘤為常見的婦科疾病,屬良性腫瘤,本港每四名婦女便有一人「中招」,逾五成子宮肌瘤患者均無徵狀。

黏膜下肌瘤可致不育

中大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張春惠稱,約百分之五子宮肌瘤個案屬黏膜下肌瘤,成因不明。該腫瘤會影響子宮壁形狀,減低胚胎着床機會,引致不育。同時,婦女會出現經血過多,「一小時可能換一塊衞生棉」,嚴重可致貧血及有慣性流產,部分人更因腫瘤壓迫膀胱或腸臟,造成尿頻或便秘。

患者經超聲波檢查確診後,一般會進行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黃思慧稱,醫生以往做手術期間,須注射生理鹽水膨脹子宮,確保有足夠視野切割,但病人身體吸收過多液體或引發肺水腫、低鈉血症、心衰竭等問題,故手術須於一小時內完成。注射一千毫升生理鹽水便必須中止手術以減低風險,或未能切清腫瘤,約半數病人要再做手術。

病人免吸收手術用液

中大遂將原本用於開腹、腹腔鏡肌瘤切除手術的加壓素,使用於宮腔鏡手術,借助長達三十厘米的取卵針,結合宮腔鏡將藥物直接注射到腫瘤周邊血管,即時可令腫瘤的血管收縮。在一一至一四年間進行的對照研究,卅九名患者分成兩組,隨機安排注射生理鹽水或加壓素,結果後者對手術用液「零吸收」,出血量大減四分之三,此方法適用於直徑二點五至六厘米的腫瘤。

張春惠稱,黏膜下肌瘤患者以二十五至五十歲婦女為主,因腫瘤靠雌激素生長,婦女進行手術後五年內,再復發率仍有兩成半,直至停經後才不再有風險,提醒婦女若有徵狀,應盡快求醫檢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