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由議會選出,議會內多數黨的領袖便順理成章成為首相。安倍上任以來,經濟初期似有起色,但近兩季連續錄得負增長,民間有聲音質疑安倍的經濟政策,加之不斷有自民黨成員爆出涉貪新聞,讓安倍的民望一下子滑落不少。
要不要繼續安倍經濟學?執政黨仍佔議會多數,本可照樣推行自家的經濟政策,在野黨在議會不夠票,其實莫奈之何!但社會上反對的聲音熾熱,若欠缺民意支持,首相的政策便有硬推之感。
要尋求民意支持,安倍用上較激進的手法,利用政治制度,利用首相權力,實行解散議會提前選舉,重選議會等於重選首相,再當選的首相,政策執行起來便更有民意基礎。
提前選舉自民黨有失掉執政地位的可能,選擇現時來選,安倍當然自揣自民黨仍然能贏得多數議席,如意算盤不外是要重新認證自己的認受性過半,一則以消除反對派對安倍經濟學的雜音,再則可乘機清除黨內不受民間歡迎的議員,誰走誰留,由選民決定。不解散議會,安倍可照樣推行政策,但推行起來會顯得窩囊;提前選舉,雖有落敗風險,但可藉機再獲全民背書,首相施政不用畏首畏尾。
安倍解散議會,政治意義就跟老美的中期選舉差不多,可為執政黨尋求中期民意。執政者能上台,當然有較厚實的民意支持;可在執政一段時間後,對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對執政者的信任度,民意未必再跟剛當選時一樣,執政者要繼續政策,還是要改轅易轍,最好有個中期民意參考。
特區的特首,上位到在位,一路都無民意檢測,只能說有多少個簽名支持,又豈有人家重選議會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