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習慣稱患有聽障的人為「聾啞人士」,但原來聾不一定啞。廿五年來一直在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擔任義工的陳煒強,眼見社會大眾因為誤解和語言障礙,未有好好了解聽障人士的需要,多年來藉籌辦嘉年華和小組活動,促進聽障和健聽人士之間的交流,解開大眾對聽障人士的誤解,拉近人與人的世界,「心態上有很多人都覺得是付出了時間,只是簡單的手語翻譯,卻令受助者感到被關心,我認為時間是花得有價值。」
陳煒強昨連同另外六十多人在社會福利署舉辦「二○一四香港義工嘉許典禮」中獲獎。身兼義工總領袖的特首夫人梁唐青儀表揚他們積極參與義工服務,為社會無私奉獻,是真真正正的獅子山精神,希望他們在日常生活發放正能量,如同漣漪般擴散到社區。
小學時在附設聽障部的路德會沙崙小學就讀,令陳煒強與聽障人士結下不解之緣。「小息時看見部分同學以手語溝通,表情豐富,當時已對聽障人士大感興趣。」升中後,他透過愛丁堡工作獎勵計劃學習手語,並參與聾人福利促進會的義工服務,沒料到一做就廿多年。
接觸聽障人士後,陳煒強發現他們經常被誤解,「很多人常說聾啞、聾啞,但聾不一定啞,聾是聽力出現問題,但啞是聲帶出現問題。大部分人都誤以為聾人不會說話,所以逃避與他們溝通。」他解釋,聾人學校都會為聽障人士提供說話訓練,而且部分聽障人士都會讀唇,簡單溝通其實不成問題。
為消除誤解,陳多年來都隨機構舉辦不同的活動,希望成為中間人,讓大眾透過不同的方式認識聽障人士。他最深刻的是在機構舉辦的「聾影社」攝影展覽中擔任手語傳譯,見證藝術打破傷健之間的界限,「由於聽障人士不受外間的噪音影響,所拍攝的角度和視野都特別細緻,沒想到聽障人士拍攝的作品可以得到健聽人的認同,亦因為是次展覽令很多人對聽障人士改觀。」
「可能只是在街頭見到有人打手語,面對面的機會始終比較少」,他與機構舉辦的不同的話劇演出和傷健共融嘉年華,邀請聽障人士擔任攤位遊戲、默劇表演,又有傷健共融的演出,希望社區大眾和聽障人士先是接觸,然後可以互相了解和包容。二十多年的義工服務其實不容易,陳煒強卻說得輕描淡寫,彷彿義工服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