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評估台灣選情

十一月二十九日,台灣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這場選舉,雖然不影響立法院的席位,但安排在大選前的一年多舉行,向來被視為台灣的中期選舉,可反映地方對中央的滿意度,民間對執政黨的信任度,時間點又離大選不遠,更被視為選舉前哨戰。

選前藍營在全台二十二個縣市中,民調上能穩定領先的只有北部桃竹苗地區、東部和金馬外島等不及一半的縣市,而最具指標性的六都選舉,除了朱立倫的新北,吳志揚的桃園較穩當外,台南和高雄這南二都,跟綠營的距離更被愈拉愈遠,只有少輸當贏。

最要命的是隨時失落台北、台中,二都本屬藍營傳統勢力,如今兩個候選人,連勝文跟胡志強在很多民調上都遠遠落後於對手,胡志強雖然逐步拉近與對手林佳龍的距離,似看到了勝選的曙光,但仍不敢樂觀。

北、中一旦失守,更可能預示藍綠的基本盤逆位,兩黨的支持者有此消彼長的態勢,若真如此,一六年的大選,藍營勢將陷入水深火熱的局面。

藍營所能夠寄望的,是選前民調未必完全精準,尤其這次選舉,民調有一普遍特色,就是拒訪率與不表態率均偏高,未拿定主意的選民較往昔多。

加上馬政府民望低迷,連勝文又未能擺脫權貴形象,網絡上對連幾乎是一面倒的負評,社會主流意見由網絡輿情代言,讓連的支持者沉默起來,連帶在民調上也隱匿起來;這回選舉成敗,就看連的支持者能否算得上是沉默的大多數。

台灣民主發展近二十年,已一再出現政黨輪替,選民大抵已適應藍綠更迭,對於選舉逐漸能處之泰然。現在選民最着緊的不是誰上誰下,而是透過選舉,運用選票來發洩對政治現狀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