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自資高等教育聯盟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也是自資高等教育機構充滿挑戰的一年。在現時香港的高等教育界,自資院校的學生佔了專上學生的大多數,政府資助的學士和副學位,只佔了適齡年輕人的百分之二十多一點,而香港適齡年輕人有超過七成是升讀大專的,可見自資院校在培養大專人才的重要性。然而,坊間對自資院校的評價不一,而今年自資院校的收生狀況更是叫人憂心,有的院校已停止取錄新生,有的院校只錄取了數個學生,令人對自資院校的經營產生顧慮。
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在任時有意推廣知識型經濟,並大幅擴展專上教育,而鑑於資助學士學位成本高昂,增加的大專學額主要是由自資專上學院提供。
到了今天,自資院校提供的學額比政府資助的學額多,也為香港的人才培訓付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大眾對自資教育始終存有成見,以致非議之聲不絕,也令自資大專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認同,或許說得白一點,自資大專院校在一般人心中是次一等,自資院校的質素比不上政府資助的院校。
平情而言,這樣的一個印象是很理性的表現。香港自資院校成立的日子尚短,適齡入學的年輕人自然是以政府資助的學額為首選。
而且政府資助的院校成立了多年,它們的學術水平和世界排名都有不錯的表現,自資院校,特別是新近成立的院校,根本無法和政府資助院校相提並論,加上政府資助學位的學費較便宜,同學在選擇上自然又會以政府資助學額優先。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之外,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自資院校身上。自資院校不管如何的努力,只要有不利的消息報道出來,就會將自資院校的努力前功盡廢。例如早一陣子有自資院校出現了大幅超收學生的事情,加上超收學生後又沒有妥善處理質素保證,令人對自資院校有了不良印象。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當人們已戴上有色眼鏡,自資院校的一些予人不良印象的做法,其實是加深了大眾對自資院校的成見。
加上自資院校的生源質素,一般較政府資助院校的質素低,在總體畢業生質素來說,自然和資助院校有距離。縱使院校努力的培養學生,要短時間內將這個學生質素拉近,卻不是容易,原因是要社會認同畢業生質素,起碼要等現時的畢業生有了相當成就,人們才會相信自資院校可以在質素上,和資助院校不遑多讓。這個認知上的滯後,造成自資院校在名聲上的不利地位。
未來出生率下降,令適齡入學的年輕人數目大減,有學者甚至預料,到了二○一八年,將會只有四萬多個適齡入學的年輕人。扣除合資格入學的學生,以及相應的政府資助學額後,只有大約二千人報讀自資學位,這相對目前的學額數目來說,等於是說未來供求情況嚴重失衡,有的自資院校將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在這個壓力之下,自資院校更需要強調質素,因為目前人們已對自資院校帶有成見,假如自資院校不自強,只想以種種方法來吸引收生,其實是將整個自資教育界推進衰落。要在收生壓力下突圍,重點是要讓社會認同院校的質素,而不是以抄小路形式來苟延殘喘,如果是以質素來作收生數目的妥協,社會是不會尊重這些院校,這些院校已無法可以健康的經營下去。
在未來的自資教育上,質素保證是決定院校能否健康發展的方向,我們不能單以個別院校的利益,而放棄整個大專教育的質素。真正有心辦學的機構,其理念和努力是會得到社會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