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選舉的意義,除了預示未來,也明示現在;美國的總統跟國會隔四年選一次,可就每兩年錯開選;總統已在任兩年,施政如何?看選民選哪些議員進入國會便知,如今參眾兩院的多數議席都落入對手共和黨手中,等於叫在野黨多制衡執政黨,選民對奧巴馬的施政有多滿意?大家心裏有數。
當然,競選時的政見討好選民,執政後的政策顧及現實,政策有人受惠,也總有人受損,政黨執政久了,總統在位久了,就算未構成民憤,也容易積累民怨。更何況英雄見慣亦平常,選民很快便忘了總統競選時的優點,而把缺點逐漸放大,當選時民望高,在位後民望漸衰,成了民選總統的慣常軌迹;美國的奧巴馬如是,台灣的馬英九更是。
民主社會,中期選舉的意義,不過讓選民有機會表態,不只是選民對執政黨表達不滿,也讓執政者知所警惕,政策要見風轉舵。台灣社會民粹遠甚於老美,新總統上任時大家充滿期望,但希望愈大,失望愈快,陳水扁、馬英九的境況都差不多,執政團隊在立法院內經常受掣肘。
上一屆起,馬英九政府便乾脆讓總統跟立委同年換屆,同日選出,選民一次投兩票,本來一票選總統,一票選出總統的制衡者,同日並選,原來制衡的意義必然被淡化;總統跟國會同上同下,隨時製造一黨獨大的結果。但避得了議會選舉,避不了地方選舉,比如「六都選舉」,就算牽動不了國會議席,卻一樣有執政黨期中考的意義。
特區政治,一樣有議會、有政黨,現屆特首在任也到中期,制度上卻無中期選舉,民意苦無表達機會,無得投票惟有付諸行動,藉着政改來一次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