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又傳出超支,這是繼高鐵、港島線等工程超支後,又一宗工程超支事件。更令人不安的是,早前政府提供的說法是,港珠澳大橋會超支五億元以上,但到公布時卻是五十億元以上。儘管技術上五億元以上已經包括了五十億元以上這個可能,但公眾的感受卻不是這樣,因為五億元以上的超支,令大眾的預期是一個大約五億元多一點的數字,當實際數字和預期有很大的差距時,外界的反彈聲音自然強烈。
平情而言,大型公共工程出現超支並非罕見,一般市民對工程超支已習以為常。不少人甚至用自己家居裝修來作譬喻,連家居裝修工程都會超支和延誤,大型公共工程出現超支也就不足為奇。問題是,現時政府弱勢,工程超支等於提供了彈藥給人批評,在現時的大環境下,超支部分要經過立法會財委會撥款,以目前反對派的不合作方向,要成功得到追加撥款可謂硬仗連場,是以工程超支的重要性加重了,主因並不是工程技術問題,而是往後的議會、政治和民意上的角力,當中的每一項互動都不會是容易的事情。
除了是議會上的角力之外,也還有勞工界的不滿。工程超支的原因很多,工人成本上升是其中一個,但站在工人的角度看,將成本上升說成是勞工成本增加的原因,勞工界就很難接受這個說法。
根據勞工界的推算,勞工成本上升並不是超支的主因,當然這種說法有其道理,但也有不足之處,但當局目前的反駁力量和理據都不到位,形成外界有一種當局反駁乏力的感覺,更容易令人接受勞方的說法。這等於開啟了另一扇遭人攻擊的大門,而本來相對傾向建制的勞工界,也會令政府在未來的爭議上站於不利的地位。
其實政府現在要好好的在公眾期望上下工夫,特別是未來可預見的重大議題上,更要多下解說,以令發生事件後的處理不致陷入困境。其中三個重要戰場會是沙中線、高鐵和機場第三條跑道。沙中線因土瓜灣的工程延誤,未來大有可能會延期通車,而因應古蹟的處理,興建費用和計劃亦有可能增加,這些都是已知的事實。可是認知歸認知,要人們接受這些後果卻不容易,因為人們已接受了工程原來的預算。
任何工程都會因種種事故而增加建造成本,預算的制訂本來就是要將種種可能逐一評估和計算,而以古蹟處理令成本增加,等於承認早前的規劃有粗疏之處,大眾要接受有其困難。
高鐵超支又是另一個燙手山芋。高鐵本身已是在眾多反對聲音下通過興建,超支已經是一個熱烈爭議的話題,而未來通車後的聯檢安排,又會是另一個火藥庫。現時一個法律技術問題仍未解決,就是一地兩檢該如何安排。
根據目前的做法,要是一地兩檢無法成事,高鐵的效用便大打折扣,也等於變相表示當初政府的如意算盤打不響。而且我們不要排除未來會有一地兩檢上的法律爭議,要是出現司法覆核,一地兩檢或會成不了事,往後發展如何已不得而知。
最近三跑的造價成了焦點,兩三年前的構思是大約一千三百多億元,但兩年來的建築成本上升,已令這個指標價並不可靠。加上要妥善處理種種環保上的安排,未來造價只會上升。
若果我們將可能的延誤和潛在的司法覆核風險算進去,未來的造價或會是二千億元之數!以這個天價工程來說,等於是開闢了一個良好的機會,給議會內各派互相切磋。在未來爭議不絕的香港社會上,又多加了爭吵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