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發展成為全城焦點,就算是一家人,都可能各持己見,言談間容易由觀點各異開始,繼而觸發品格上的嚴厲批評,釀成緊張氣氛。
家庭裏,有人支持民眾上街表達訴求,有人反對,亦有人夾於兩難之間,並不為奇。當中「支持」與「反對」,並非單單是觀點邏輯上的交流,還集結了個人經歷及濃厚的情感因素,每遇反駁,就如否定其有血有肉的經歷,容易大動肝火。縱然各人出發點各異,但心底都共通地存着不安,若不為意這份不安或予以否定,就難以感到被尊重。
有人源於一份血脈相連的親情,每聞民眾抗爭就聯想起六七暴動、八九民運的畫面,害怕親人受到傷害;有些人源於一份知足感恩的心,認為今日香港人人有得食有得住,相比昔日及其他處於戰禍的國家,已幸福得多,害怕混亂動盪和人禍;有些人則源於憧憬更理想政制的一份熱情,對民主及政制議題感興趣、敢發聲,以批判思維據理力爭,害怕被當權者欺壓,致使民不聊生。
若沒有體諒對方的胸襟,溝通只會事倍功半,而體諒是建基於有好奇心去認識對方,理解對方內心的善意和擔憂,不糾纏於三言兩語間的表達方式,亦要清楚溝通之目的並不是令對方屈服,而是有坦誠相對的機會。有了這份承托,彼此關係裏才有更多求同存異的空間。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社工 余朗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