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誰在主導話語權

「佔中」事件組織者除了構建針對行為本身的政治符號之外,也有針對政治論述的符號構建。最典型的有「真」普選、國際「標準」、反對「門檻」等,要帶出的是一種「甚麼是正確」的論述,告訴大眾「這是方向」。

至此,整個政治符號包括了知識、良知、生活、社會公益性(例如合法、合理、道德)等多元的立體層面,基本上把所有關鍵字詞全包含在內,然後再延伸成行為聯動。

這種對事物新的詮釋文本,所帶出的是價值取向,從而逐步昇華為一種信仰。其實另一邊廂,政府也有嘗試構建這種符號,最主要的論述包括法治、回歸帶來的歸屬感,以及對國家發展的信心等,可是效果並不明顯。

在構建政治符號上,美國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國家。當大家說到美國,便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民主」、「自由」這些「美國夢」,好像美國就是這些信仰的代表。美國在構建這些符號時,包含了高深理論的政治論述、高層次的政府宣傳,以及大眾化和社會化的傳播,例如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荷里活電影,就經常軟性地帶出這些訊息。另外,新興的互聯網對年輕人的意識傳播,則取代了其他傳統媒介。

扮演政治符號構建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論者往往能夠享有評判權,定義甚麼是符合其標準。一旦被論者定義為不符合標準的人和事,都可以輕易被否定和貶低。這並不在於理據的比較,而是誰處於社會化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