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軍網為紀念長征八十周年報道,主要觀點還是毛澤東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宣告: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實際上,國民黨軍對紅軍的圍追堵截並沒有結束,紅軍尋求生路的戰略轉移也沒有停止。一九三六年二月,老毛東征山西,中央軍十萬馳援,四月將紅軍打出山西。國軍圍剿後因西安兵變中斷,長征才真正結束。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決定放棄中央蘇區根據地,突破重圍去湘西賀龍的根據地立足。其實,當時並沒有甚麼長征的戰略決策,說穿了就是潰逃。蘇聯控制的「共產國際」特派中共中央的軍事總指揮李德承認,北上抗日是政治口號,決不是軍事計劃。衝破敵人對中央蘇區包圍圈之目的,就是去湘黔交界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紅軍突破湘江封鎖線,損失過半,不得不放棄與賀龍會師的計劃。十二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召開「黎平會議」,決定去川黔邊區建立中央紅軍根據地。一九三五年一月中旬,紅軍打到貴州遵義,中共中央再召開毛澤東奪軍權的「遵義會議」,經過反覆爭論,否定「黎平會議」的決定,又打算北渡長江,投靠財雄勢大的張國燾紅四方面軍,創建川西北中央根據地。
一九三五年,中共中央「兩河口會議」決定紅軍北上川、陝、甘創建蘇區。九月十二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說我們紅一方面軍應該首先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造一個根據地,然後向東發展。當時老毛悲觀地說:「即使被敵人打散了,我們也可以做白區工作。」所謂與蘇聯接近的地方,無非是內蒙古邊境。
毛澤東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宣告: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本來以為在陝北劉志丹的根據地能安身立命,結束被國軍追打的流竄局面,豈料老毛東征山西被趕回,西征甘肅、新疆出師不利。一九三六年十一月,紅軍在寧夏戰役又失利,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決定改變從外蒙古給槍炮、錢財的計劃,重新研究經過新疆哈密交接軍事經濟援助。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覆電莫斯科:萬一紅軍在陝西、甘肅無法立足,不得不向四川、湖北或山西發展。當時紅軍四面楚歌、舉棋不定,哪裏有一年前宣告長征是我們勝利結束的躊躇滿志?
勝敗乃兵家常事,紅軍長征在軍事上大潰敗,毛澤東在當時為宣傳鼓動只講豪言壯語,並不足為奇。到了今天,即使要繼承紅軍長征的革命傳統,也可以從總結經驗教訓入手。首先要看清國共兩軍實力懸殊:老毛被包圍在陝北只有萬把人,東面是閻錫山十幾萬山西兵;南面是張學良東北軍二十萬、楊虎城西北軍八萬,背後督戰的中央軍十幾萬;西面是回族馬家軍十萬兇悍騎兵;北面則是千里大沙漠。紅軍能夠死裏逃生,靠的是軟實力加上運氣,我們要認真總結。
毛澤東打江山的三大法寶,除了武裝鬥爭,還有統一戰線。促成西安兵變的重要因素,就是所謂抗日統一戰線,當時打着抗日旗號反對中央政府領袖蔣中正的地方軍閥比比皆是。一九三六年,廣東陳濟棠勾結廣西李宗仁、白崇禧,號稱抗日救國軍反蔣,和老毛同出一轍。至於用抗日反蔣來統戰張學良更是對症下藥,效果立竿見影。
老蔣輕敵「不知彼」問題不大,他不察張、楊通敵「不知己」,怎能不陰溝裏翻船?至此,紅軍長征才以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