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是富豪不是土豪

有人說,宗教界、體育界對特區無甚經濟貢獻,但在選委會中一樣有界別。這話說來,原意是表示特首就算只由選委會選出,一樣可以做到均衡參與;但話一出口,除了公眾,怕連說話者都自覺刺耳,因為不獨否定了宗教界、體育界對社會的貢獻,更赤裸裸地把政治權利跟經濟貢獻直接掛鈎。

幾乎有民主選舉的地方就有人提出,特區也在多年前有人提過:有多少投票權利,是否要跟繳納多少稅金成正比,納稅多的人要比少納稅、甚或不納稅的人可擁有更多投票權?都說是資本主義,就要讓資本家話事,讓富有的人直接影響政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經濟貢獻跟政治權利畫上等號。

但把納稅看成經濟貢獻,不過是老掉牙的資本主義說法,最終無法避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結局。對經濟有貢獻的界別,換成現代民主社會的說法,便是既得利益階層。所謂經濟貢獻,跟攫取社會資源根本就是一個銅板的兩面,最有貢獻者同時是最大得益者。比如舊時的共產思維,最後便帶來鬥地主、鬥富人的結果,用經濟貢獻或經濟得益來衡量政治權利的想法,始終易於形成階級鬥爭,觀念上的危險性,不下於訴求民主的社會運動。

社會既得利益階層傾向社會穩定是不變定律,激進的社會運動,上流以至中產都不會認同;但對於管治者赤裸裸的階級觀念,既得利益者同樣不想恭維,不過自知是貢獻者也是得益者。

特區多的是富豪而不是土豪,向來便少談政治,如今卻要有作政治表態的考量,某程度上便反映管治者的理念,始終把上流階層看成是得益者多過貢獻者,得益者除了要回饋社會,更被要求回饋這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