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政府資本社會新平衡

正當香港發生「佔中」事件之際,也有英國市民展開名為「佔領民主」(Occupy Democracy)的運動。兩地示威者有一些很相似的訴求,包括對於政治制度,英國示威者喊出「現在就要真正民主」、「國會制度出現危機,我們選出一群不能代表民意的議員」等等的口號,似乎都是在訴說政府無法有效解決人民的需求。這不禁讓我們反思,示威者其實是希望通過改變政府組成,解決甚麼樣的根本問題呢?

隨着經濟全球化,資金突破地域限制,隨意流動成為常態。資金流動導致了政府對經濟主導和主動權的削弱,從經濟而引伸出大量社會問題,例如貧富懸殊、平等權利、社會分化等等,社會運動因而被這些市民的不滿和不愉快感受激發而起。

在香港,政改的討論和民主化的訴求是一個切入點,是一種改變社會形態訴求的總爆發,其背後代表着的是改變政府和社會關係的要求(以「市民平權意識」代替被一些人認為是代表資本利益的精英政治),並期望以此來改變資本和社會(資本家和大眾市民)的關係。

可是一些其他地方的經驗顯示,這種方法並不一定有助於改變這些關係。

美國政府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之後,仍然對金融資本束手無策,台灣、泰國等例子則表明了社會運動會弱化政府的能力,讓資本的力量更坐大。

此外,資本—政府—社會這三角關係,隨着經濟和科技的改變,正在尋找一個新的穩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