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石油價大跌,對石油進口國帶來巨大好處,對出口國則相反。有人說,石油減價相當於另一輪貨幣政策的量化寬鬆,因為石油成本下降,生活與生產都省了開支。可是省了開支的是千家萬戶,節省有限,不會容易轉變他們的消費模式。石油減價,同時牽連資源性產品跌價,幾個行業的收入大降,前景轉淡,投資會大減,對一些資源國家,如澳洲和石油出口國的經濟預期便會改變,它們的投資會趨於保守和收縮。在全球投資與消費角度來看,可能便是失大於得,更有進一步使日歐美的通縮風險擴大,惡性循環,構成經濟下滑的威脅。
對美國而言,油價下跌打擊俄羅斯和部分石油出口國,在政治上是有好處。可是,美國油頁岩革命的基礎是油價高企。油價跌至七、八十美元一桶的水平,便觸及美國生產石油的成本界線。現時美國蓬勃的石油開採活動便難以為繼。
油頁岩的天然氣出口的基礎建設也變成財務上不可行。故此石油生產成本較低的沙特阿拉伯便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一起不願減產、寧願讓油價跌至八十美元的區間,去打擊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積極油氣出口籌劃。油價跌,資源價格跌,實際在另一個方面反映國際經濟疲軟,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之失敗,因為後者還是側重金融業的炒賣,對實質經濟,特別是人民收入增長裨益甚少。這應是當前金融資本主義與美國的結構性困境。這個時候,在金融開放方面,中國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