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不妥協不流血要幾經考驗

還在學生罷課、提前引爆「佔中」之時,就有消息說北京對解決今次危機定出了兩條原則方針,一是不妥協,一是不流血。不妥協的主要內容是,「人大決議」絕不撤回;堅決支持梁振英政府施政,梁不會下台。對此《人民日報》一連幾天的評論,寫得斬釘截鐵、旗幟鮮明,表明了中央「不妥協」的立場和內容。

「不流血」的方針則經受住了香港警方向數萬示威者施放了八十七枚催淚彈試圖驅散人群和清場,不果,就再也沒有使用「更大武力」的考驗,第二天防暴警察全部撤離,說明北京和香江府衙沒有把這些示威者的「佔領」行動視為「暴力」、「暴亂」,而是以「和平對和平」,北京守住了「不流血」的底線,貫徹了「不流血」的方針。事實證明,這個方針是正確的、明智的。有利於解決問題,至少不會惡化局勢,和堅持「不妥協」不矛盾;表明堅持「不妥協」不一定非要「不惜流血」才可。恰恰是堅持「不流血」可能更有利於朝廷的「不妥協」原則貫徹下去。

堅持「不流血」的方針只是在「首階段」立住了,今後隨着形勢的變化能否繼續立住,對朝廷和香江府衙仍是考驗。因為前一階段沒有流血鎮壓,香江府衙和學生組織得以就政改問題展開「公開對話」,這是化解危機的「唯一正確選擇」。

然而,「公開對話」如今拉倒,朝廷堅守「不妥協」,擺平「佔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堅持「不流血」難得多。朝廷「不妥協」,看來局勢還會升溫,「佔中」、「公民抗命」還會捲土重來,甚至「行動升級」。

這時建制內的強硬派、鎮壓派就會再次大冒頭,強烈質疑「不流血」方針是否正確和有效。逼朝廷在「不妥協」和「不流血」之間做出選擇。當年六四開槍鎮壓也不是一下子出現,而是幾經「和戰」反覆才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