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患腦退化 囡囡出書教相處

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患者的溝通及自理能力會逐步下降,家人及照顧者的角色更形重要。臨床心理學家指,不少家人因不知道如何照顧患者,又或難以接受患者突然性情大變,容易與患者口角,增加雙方壓力甚至可誘發情緒病,建議家人首先要接納至親患病的事實,勿對患者抱過高期望,亦不應逼患者記起某些事,改為傾談及鼓勵,讓彼此更易相處。

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記憶、語言、計算及理解等能力受損,亦會性情大變,甚至有幻覺。不少人以為長者年紀大,自然記性差及變得囉嗦頑固,而忽略這或受病情影響,未有及早求醫。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亦是過來人,其母親於一一年確診中度至嚴重認知障礙症,其實她早年已開始認錯人或忘記對方名字,又會忘記東西位置,並一口咬定是家傭偷竊。

家人初以為「年紀大,記性差」,但馮母的疑心愈來愈重,更指摘家人偏袒家傭,即使晚膳已是她最愛吃的餸菜,亦會突然為此「反面」,直至她確診患病,家人方醒悟。

馮稱,家人一時未知如何與患病母親相處︰「母親以前總會想辦法幫人,街坊稱佢『好師奶』,患病後家人曾抱怨『點解依家咁衰,有病就大晒,點解我哋要貼錢買難受』,連同住的弟弟亦搬走。其實大家忽略母親受病情影響,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並非其原意。」

病情難逆轉 勿強迫增記性

認知障礙症不可逆轉,患者逐漸失去自理能力,馮建議,家人首要接納至親患病的事實,勿有過高期望,例如要患者記住電話號碼等,否則易生衝突。再者,患者的表達能力轉差,例如馮母曾便秘多日致肚脹,口中卻嚷着要分娩,故家人必須有耐性及細心觀察,推敲患者的真實心意,可免雙方感到煩躁。

她提醒患者的家人最好共同分擔照顧工作,否則單靠一人很易壓力爆煲。她又指當照顧者出現失眠、沒有食欲,突然感到很辛苦,可能是焦慮或抑鬱症先兆,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馮淑敏今年以照顧母親的經歷,輯錄成《媽媽的腦袋中空了》一書,冀與同路人交流。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貼士

1.家人要明白患者的行為問題是由認知障礙症引起,不一定反映患者的實際意識和感受

2.避免說話太快及內容過多,令患者感壓力

3.避免大聲或用命令式語氣與患者溝通,令其感到被呼喝

4.避免直接指正或責備患者,應予以鼓勵

5.若患者表達有困難,可作出提示或轉話題

6.交談時最好用身體語言配合說話內容,例如說再見時要揮手

7.交談時適當地向患者微笑和點頭,並留意其情緒

8.適當的身體接觸可令患者感到關懷,例如用手輕拍肩膀、手背等

資訊來源︰臨床心理學家馮淑敏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