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普選的抗爭引起了台灣朝野廣大的關注,並陷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或「今日台灣、明日香港」的爭議中,且看到了太陽花學運的影子,難怪如此牽動台灣人的心。
媒體大篇幅報道,社論連續幾天的分析論述,都期待佔中能和平落幕,不願見到演變為流血衝突,更不希望有鎮壓之局面。
學聯與港府官員將展開對話,見到了和解的曙光,如果各方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可以出籠,則是舉世民主運動中創造出新的典範。而從台灣的角度希望北京、港府及抗爭的市民能尋求合理的民主進程,讓這一事件圓滿落幕,在歷史上展現更大的意義。
《人民日報》已有多篇文章攻擊學生運動是「顏色革命」決不能得逞,也決不能容許,對港人追求的普選亦對民主的價值有所抨擊,評論佔中是開民主的倒車,但提出了討論、協商和妥協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式,相信前兩句的批評未必獲得港人共鳴,倒是對民主的論述感同身受,現官民將展開對話討論,在北京的指導原則下,必須在協商中有妥協,而此妥協必是各有讓步,也是民主的風範,政府與學聯的對話在此原則下進行,必達致圓滿的結果。
台灣的媒體中也提出了新的論據,習近平談兩岸關係時,使用了「心靈契合」的新詞彙,台北寄望北京所謂「心靈契合」應可從香港做起,「一國兩制」為鄧小平以降中共三代領導班子的承諾,因之落實「一國兩制」也是維繫香港社會「心靈契合」的不二途徑。
鄧小平讓中國大陸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期待北京當局能讓香港地區先民主起來,此政治制度的昇華,可提升政治境界,對台灣來說,未來還有甚麼理由抗拒「一國兩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