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對於內地的反應,正在改變着香港原有的價值觀。
以「佔中」為標誌,是一部分市民首次放棄了法治作為香港最核心的價值觀,認同所謂「公民抗命」的更優先地位。長久以來,法治一直被社會共識為第一位的香港核心價值,香港人也一直引以為傲。可是,在「佔中」運動當中,主辦者以「公民抗命」之名,要求執法和守法者向違法讓步。這個過程,社會是處於一種被動接受和改變的狀態,這可能跟參與者把信任建立在主辦者本身的法律背景上。因為對一般市民來說,法治這種務虛的概念不易掌握,惟其影響是植入了一種「原來法治是可以有例外」的理念缺口。
另一方面,是社會階梯被改變了。過去,香港社會階梯和相應的地位是十分清楚的,也為市民爭取向上流動和奮鬥提供了明確路徑。所謂「讀得成書」,正是基本要求,專業人士、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等,構成了整套系統。
但是,在面對中國的反應過程當中,立場成為了最主要的考慮。不管你是否知識分子,只要對中國立場鮮明,在衍生的政治和社會運動中有激烈表現,便會獲得追捧。這解釋了在一些政治陣營當中,為甚麼一些傳統的精英,能夠和過去他們不可能認同的草根階層人士結合成聯盟。而在「佔中」運動中,考不進大學的年輕人被追捧為偶像等,按過去的價值觀也是不可能出現的。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