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不要成為悲情城市

中共人大常委會是全國最高權力機構,它為政改訂下權威方案,實在難以撼動。泛民團體及青年學生在訴求未能達致下反彈,激起抗爭,罷課、靜坐、示威戲碼一一上演,明知難以撼動中央的決定,但仍訴諸行動,頗有唐吉訶德之勢,流於情緒的發洩,對改變政改方案於事無補。現在,佔中發起人預告於「十一」將有活動,如此的抗爭一波又一波,情緒的氾濫讓香港成為悲情城市,這應是眾所不願見的事情。

中央對於香港升起的不滿情緒,絕對沒有妥協的空間。在威權的體制中不可挑戰,如果認為示威抗爭可改變中央的決定,實是天真而且徒勞無功。尤其罷課會荒廢學業,學生們應回到課堂,完善充實完備自己,將來投入社會,以能力達成理想。

今時今日,北京的作為已經有所改變。中央過去在處理香港事務均較凸顯「兩制」,香港擁有高度自治權。當前面對香港這些地方性抗爭,在中央的字典裏沒有了「妥協」的字眼,只有愈來愈強硬,以控制香港行為不逾矩。

香港必須看清的政治現實是,特別行政區無能力、也不可能挑戰中央,甚至可以說,香港愈抗爭,情勢愈緊張,北京愈擔心,就抓得愈緊。我們都不願見到香港沒有喘息的空間,甚至讓外國傳媒又可大做文章,認為這是「香港之死」的起點,中港兩地都有責任面對。

中港兩地需要有更大的互信,而且應有良性、善意的互動,彼此的互動起點是有商有量。這次政改方案可「袋住先」,在循序漸進下力求改進空間,在互信基礎下向前邁進。北京應對香港施以軟功夫,讓港人有所期待,對未來存有希望,而非感到前景黯淡。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香港必須走出悲情城市的陰影。